弘扬重大精神 勇挑重大担当
重庆大学 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非凡10年间,重庆大学始终以先锋姿态,主动融入重庆和国家发展大局,勇挑重大担当,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非凡10年来,重庆大学师生传承弘扬重大精神,展现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力量,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在传承中拥抱创新,在创新中驱动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新坐标上,重庆大学将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持。

重庆大学A区一教学楼
党建引领“提高度”
让党旗在“双一流”建设中高高飘扬
在定点帮扶云南省绿春县期间,重庆大学先后选派40余名专家教授和校友企业家授课,累计开展各类培训班55期,培训党员群众6100余人次、“乡贤能人”和村级党组织书记近4000人次。学校为绿春县制定“五帮五促”帮扶方案,从党建、文化、教育、产业和医疗五方面精准发力,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乡村振兴一线。
2020年5月,云南省绿春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学校帮扶举措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这场帮扶行动不仅折射出高校党建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更凸显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决心与行动。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牢记殷殷嘱托,重庆大学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强基”工程、“渠道”工程、“铸魂”工程、“先锋”工程、“数字”工程、“种子”工程。如在实施“渠道”工程中,学校在强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同时,常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党史国情研修培训班,强化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又如在实施“先锋”工程中,学校坚持以“一院一品”引领院系党组织“五个到位”,以“一支一特”推进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以“双带头人”建设彰显“头雁效应”,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0年来,学校发展党员约2.5万名,设有二级党组织44个。重庆大学党委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并通过验收。5个党组织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验收。
如今学校党建工作已深入办学、治校、育人等多维领域,引领着学校高质量发展,切实担负起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职责使命。
大思政课“延广度”
多维整合释放“三全育人”强磁场
只要有学生在的地方,就是大思政课的“课堂”。
2022年4月,重庆大学入选“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横向打造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场馆六大育人阵地和虎溪示范区,将育人工作延伸至校园全域。
这里有14个学生工作站、20间党团活动室和122间多功能活动室,还有“时政讲坛”“美学之道”“国际圆桌派”等50余项品牌活动,“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氛围浓厚。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校内有阵地、校外有平台。
据悉,重庆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起410个校外实践基地。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内容更实、形式更多。
近年来,重庆大学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育人元素,建立课程育人元素库和课程育人案例库,《土建概论与研讨》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以文化人方面,学校将多种文化以新方式融入师生生活,引领他们体验川剧艺术,参加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促使川江号子、民间美术、民族音乐成为闪亮的文化名片。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艺术创作、读书班、故事会等也日渐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主旋律。
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重庆大学科学统筹各领域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单位,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育人精品项目,同时还铸就了一批教书育人楷模,其中鲜学福院士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袁利老师获全国“最美辅导员”,蒋兴良教授获“全国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廖强教授团队、李百战教授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仪式
人才培养“加力度”
育“大工程观”复合创新型人才
培养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40余人当选两院院士,5年获得4633项各类奖项……数字无言却有力。重庆大学在造就“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良才”上勇当先锋,汇聚多方力量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重大学子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学习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重庆大学着力从顶层设计、关键要素和持续发展机制,聚焦引领未来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系统探索与改革。
回溯重庆大学不断革新的人才培养轨道,早在2012年,重庆大学就围绕国际化、理工交叉、文史哲复合型人才进行探索,先后成立了弘深学院、博雅学院、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到2018年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养“5C”核心复合型人才,再到2021年成立本科生院,全面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擦亮“工”字品牌,重庆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硕果累累,被誉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大经验”。30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2.7%的专业进入国内同类专业排名前20%,数学、物理两个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等,具有“大工程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企业作为同行者、参与者、受益者,与重庆大学携手孵化出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加快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随着人才培养的供给端与需求端愈发契合,重庆大学在人才就业方面也喜结硕果,学校以组织保障、育人保障、资源保障、服务保障“四重保障”护航就业路,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6%左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提供大量而优质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下一步,重庆大学将进一步促进理工交叉、文工交叉、医工交叉,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和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科建设“创效度”
多门学科水平迈向“世界一流”水准
学科建设关系高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重庆大学坚持“对标一流、追求卓越、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办学思路,统筹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
其中,基础研究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也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意义所在。学校根据“双一流”建设要求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新增学科、重组学院、高起点建设医学学科等一系列做法让工科做优做强,也让基础文科和基础理科跃升新高度。
随着基础学科优化调整布局,机械、电气、土木等学科也迈向“世界一流”水准。发明高精度蜗轮母机误差溯源及调控技术,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具有在机检测功能的高精度数控蜗轮母机,研发出全球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开建我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王牌学科彰显王牌实力。
近年来,重庆大学在基础前沿学科、传统学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潜心耕耘,综合施策,业已渐出成效。学校自然指数排位逐年大幅提升,2022年位居全球高校第80名,反映其国际高质量基础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得以快速提升。同时,世界一流学科的打造也带动了一批优势学科的优化建设。学校7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10%,其中4个学科进入前5%;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100名,其中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
学科“美美与共”的氛围也成为孕育新学科、新平台的“土壤”。
“十三五”期间,重庆大学成立医学部和医学院,高起点建设医学学科,2022年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建成“神经智能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创伤急救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并在神经生物学、肿瘤学、急救与创伤医学、分子医学和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建好学科的同时,重庆大学还加强分析测试中心、电镜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以提升学科发展支撑能力。以电镜中心为例,不但拥有全球空间分辨能力最高的商业透射电镜,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具有三维晶体学与三维位错表征能力的透射电镜和世界首套像差校正超快自旋极化低能电子显微镜填补了全球电镜领域的空白。
此外,学校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立项建设极端环境高端装备研发与试验平台、多功能大气边界层风洞试验系统,推进未来芯片、量子材料、合成生物学等高端共享原始创新平台建设。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云湖风光
队伍建设“增厚度”
架通引育、发展、成长的“立交桥”
“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必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重庆大学的《成立宣言》中明确将汇聚人才、培育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使命”。
春秋代序,岁月峥嵘。近10年,重庆大学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3+7”人事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出“四层次七类别”引育金字塔岗位体系,架通人才引育、人才发展、人才成长3座“立交桥”,让人才引进扩增量、人才培育盘存量、留才生态激变量。
如何将人才引进来?学校打造“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岗位体系,开启与“高精尖缺”人才的双向奔赴,5年来引进国家级人才34人。重庆大学一边目光向外“引高人”,优化人才结构;一边目光向内“育人才”,盘活存量资源,人才体系中部分重点岗位对校内教师同样开放。
如何让人才“来了就是重大人”?重庆大学制定了“3+7”人事人才政策,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系统性的人才队伍发展制度体系,将“唯才是举、唯能是用”的人才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让优秀人才安身、安心施展抱负,5年时间里持续放大的“磁吸效应”让国家层次标志性人才从68人次增至236人次,新增院士3名。
如何让人才更有才?重庆大学以“学校引领—学院主导—个人研修”的方式,持续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让一批青年创新人才“冒尖”出来,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当主角、挑大梁,发挥最大潜能,创造优秀成果。
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学校人才质量、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科技创新“拓深度”
瞄准前沿下好“先手棋”提升竞争力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阵地。
交叉融合,相生共赢。重庆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快构建“1+5”科技创新体系,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1个科研管理机构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联合研究院”5个科研实体共同组成,以学科交叉沃土涵育科技创新之花,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科研全链条组织模式,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到“从1到N”的枝繁叶茂。
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前瞻布局新的科研平台,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研发出的科研成果势如朝阳,绽放夺目光芒。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地区高质量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开展预研工作,启动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加快推进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已形成“一校两区六圈多点”空间布局;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广泛开展成渝地区校地、校企合作。
学校牵头研制嫦娥四号生物实验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获评“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承担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的“严寒山地地基处理及大面积高容量临时设施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等多项课题和任务……
今年智博会上,重庆大学更是携4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惊艳亮相,包含基于纳米发电的空气自净系统、面向健康“智”家的集成电子织物新技术、空气放电自由基果蔬保鲜系统等众多新产品、新技术,以大成果支撑大产业、服务大发展,为重庆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注入了鲜活动能。
新时代开拓新征程,新使命推动新作为。
重庆大学将持续深入推进、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主动担当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
(蒋研川 赵深艳 韦丽 图片由重庆大学提供)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双一流”建设
探寻西南大学科研实力跃升的“三个关键”
践行国家使命 强化主动服务 突出质量提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拥抱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
近年来,西南大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践行国家使命、强化主动服务、突出质量提升“三个关键”,把科技强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成为助推重庆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创新源、人才泵。
科技“强”领,创新“聚”变。如今,在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西南大学校园
践行国家使命
自然学科破译科技兴农的“绿色密码”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作为一支长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高校力量,西南大学扎根巴渝大地,深耕千里沃野,以科技创新为匙,不断破译科技兴农的“绿色密码”。
一堆种子摆在面前,哪种长出来的植株更高?哪种产量高?哪种不容易生病虫害?这些信息在育种芯片里都能找到答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油菜研究团队历经8年,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油菜液相育种芯片,为油菜精准育种提供“利器”。
历时4年,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对1078份蚕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度测序,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这一成果让蚕学科跨入了信息化时代,开启了分子育种的新纪元。
一个个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一项项技术难关不断被攻克,西南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着国际农业领域制高点发起冲击。
立足长江上游特色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西南大学着力打造“基因发现—功能研究—品种创制—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种质创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珍稀物种,开展种质创制与利用,建设规模化、智能化、工程化的动植物种质创新中心。
目前,西南大学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家蚕资源库、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柑桔资源库,全球最多的三倍体批把资源,全球产量最大的黄连资源库,全球最全的魔芋资源等,保存有水稻、小麦、油菜、鱼类、山羊等一批重要特色种质资源20余万份,在多个物种建立了多组学大数据平台和遗传操作技术体系,在重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繁育体系构建、技术推广应用及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棉花转基因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利支撑中国西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
如何才能真正让绿色成为农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实施国家级平台培育工程。筹建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实施三峡库区生态监测工程。构建国际一流的“空、天、地”一体化三峡库区脆弱生态系统监测物联网,为三峡库区脆弱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服务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实施长江上游生物安全工程。保障长江上游地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人畜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生物安全领域技术研究、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应用转化提供指导。
以三大工程为重心,西南大学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发展之绿向“深绿”“浓绿”转变。
目前,西南大学已完成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力推进国家柑桔工程技术中心转建;布局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西南大学科学中心,均列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并予以重点推进;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支撑服务育种创新的5个专业化平台之一,获评“2022年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项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列为市重大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获批“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蚕业科技创新院和“一带一路”国际马铃薯产业创新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新增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级平台,国家级平台增至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增至86个。

西南大学大门
强化主动服务
校地协同汇聚创新发展的“第一动能”
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担当。
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西南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在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定点扶贫与对口帮扶中冲锋在前、主动作为。
风雨兼程,只为心中信仰;跋山涉水,探寻土地深处。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资源环境学院土壤肥料学团队多年来驻扎西南农村和生产第一线,足迹遍及上千个乡镇,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上万人次,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片上百个点次;为打通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团队还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合作建设6个科技小院,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5项,形成绿色生产技术模式5套,培训农户2.3万人次,为农民节本增收2.1亿元。
脚步量大地,躬身谋振兴。这样的团队在西南大学不是个例。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带队深度参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贫困县退出抽查第三方评估,以及中国科学院委托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为深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校先后实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重庆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组织专家力量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转化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120余项,共建潼南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探索实践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开设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项目50余个,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合作建设成渝乡村振兴学院、中国西部(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沃野田畴奏欢歌,乡村振兴展新颜。
在学校的智力支持下,石柱县“黄连之乡”、丰都县“肉牛之都”、巫山县“脆李之乡”、忠县“柑橘之城”、潼南“柠檬之都”等特色农业品牌在巴渝大地竞相涌现。学校被评为“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奖先进集体”,“‘重庆行动’:强力助推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时间回到西南大学推动脱贫攻坚那些日子,高质量推进定点帮扶,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发挥自身优势,聚力精准施策,西南大学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帮扶体系。坚持尽锐出战,组建攻坚先锋队伍;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攻坚战斗堡垒;狠抓产业帮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消费帮扶,助力群众稳定增收;深化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助力忠县、石柱、丰都、巫溪“脱贫摘帽、精彩出列”,书写了西南大学扶贫的精彩答卷。
学校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定点帮扶云南昌宁考核被教育部评定为最高等次“好”,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重庆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等;“‘石柱模式’: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通报表扬;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中获一等评价。
当前,如何更好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展现担当作为?西南大学坚持创新引领、深度发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特色路径。
深化拓展与川渝地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构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与宜宾市共建宜宾研究院,与涪陵区共建涪陵研究院,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成渝乡村振兴学院,与西华大学共建川菜渝味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和西南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与北碚区、荣昌区深度合作,持续推进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成立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教育创新试验区和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助力川渝地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突出质量提升
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新型“决策智库”
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在西南大学看来,有组织科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悉,学校坚持以“大问题”为导向,通过“大服务”理念引领“大平台”“大团队”建设,主动承揽“大项目”“大任务”,产出“大成果”,以有组织科研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通过有组织科研,学校实现“三个转变”: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学术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一枝独秀向百花争艳转变。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学术团队资助计划、优秀成果文库出版资助计划等,主动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强化协同创新与合作攻关。近5年共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等高水平项目48项;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37项。
近日,由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丛书《复兴文库》出版发行,西南大学专家参与其中第二编第七卷《大后方的建设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的编选工作。西南大学抗战大后方研究团队出版100余卷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在日本翻译出版,产生积极影响,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贡献了宝贵学术资源。
教育学研究团队通过实施“攀登计划”“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和“种子计划”,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业负担论纲》《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论》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计划。
由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团队联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研究力量共同编纂的《苏轼书法全集》共45册将于今年底由西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集遴选高清图版近1万张,几乎囊括了当前传世最重要的苏轼书法作品,将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积极影响。
为做实有组织科研,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一带一路”等方面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形成科研集群,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着力推进新型智库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近5年新增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4个,新建中国—希腊文明互鉴研究中心、西班牙语国家研究中心;重点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若干示范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新型高端平台。
在提升“硬功夫”的同时,西南大学还注重优化科研“软环境”,打造良好的科创“新生态”。
深入推动科研评价改革,完善“1+4”绩效评价体系,分类分级评价,鼓励协同创新,鼓励实际贡献,鼓励坐冷板凳;开展有组织科研调研,推出“3X”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推动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向学院转移、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成果审核推荐权向学院移交;推进科研管理“一站式”建设,让科研人员“零次跑”,为学院“减负”,为老师“减负”。
一项项举措落地有声,彰显着革故鼎新、千帆竞发的科研新气象:获批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近5年,新立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4项;新立项自然科学领域项目6968项;获国家级项目981项;实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类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课题的历史新突破;新增国家级人才65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达18人。
科技成果产出和转移转化成效跃上新台阶。近5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460余篇,其中SSCI、CSSCI、A&H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4290余篇,学术著作560余部;被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的咨询报告170余件;获得省级及以上成果奖150余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占比超过50%。发表自然科学领域学术论文总量13600余篇,高水平论文24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94本,其中专著35本;获得授权专利213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90项;获得授权国家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4项;成果转移转化项目6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历史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绘就。
乘创新之风,扬科技之帆。面向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发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特质,践行高校责任使命,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大智慧和力量。
(周翱 韩笑 图片由西南大学提供)
激活办学新动能 擘画发展新蓝图
重庆理工大学 阔步迈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10年,也是重庆理工大学传承“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理念,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10年。
10年,是时间刻度,更是奋斗标尺。
重庆理工大学根植兵工血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扎根重庆大地办好“重理工”,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走出了一条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快速发展之路,向着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行。

重庆理工大学建成重庆市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奏响党建引领主旋律
“三化”建设赓续红色兵工血脉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牢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关键在党的领导。”着力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好方向、管好大局、作好决策、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保好落实,树立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事业的工作理念,抓好党建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三化”建设,让党建工作更有尺度、有亮度、有效度。
重庆理工大学坚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规范基层党建,探索在科研平台、课程团队等设立功能型党支部,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提升、创优”三步曲。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对标“七个有力”培育创建校级样板支部,让188个党支部紧密团结,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全国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2个,市级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4个,建成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73个。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校,重庆理工大学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并作为重要育人资源,加强师生思想引领。校友余祖胜是《红岩》小说人物余新江的原型,学校与重庆红岩联线合作设立红岩精神展览室(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将其打造成新生入学第一课、教师入职第一课、学生入党第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党性教育基地,以及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材料学院党委“淬炼五环、强化五力”、管理学院党委“新思想进课堂”、计算机学院“三个存在感”专题教育、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党旗领航.助力发展”等41个校级基层党建品牌特色凸显,形成点面结合、百花齐放的党建品牌格局。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重庆理工大学通过多领域的党建融合化,将党建工作深入到办学、治校、育人等多维领域。
例如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校严把教师入口关,抓好教师培训培养,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应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讲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争做“大先生”,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多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高校“教书育人奖”等育人殊荣,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291人次。
答好立德树人关键题
协同发展做好思政育人大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庆理工大学强化学校“国防兵工”办学特色,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开展一次课堂讨论、参观一次校内外红岩展览室、阅读一本红岩历史书籍、观看一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或经典电影、听一次红岩精神的学术讲座、撰写一篇红岩精神的学习心得。”近年来,学校通过“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的思政课范本。
在重庆理工大学,像这样内容充实、形式丰富的思政课还有很多。学校建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部门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各学院具体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案例-课程-教材-团队-名师-教研”的课程思政研究机制。
学校组织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举办课程思政案例大赛和说课比赛,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深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立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2个。
此外,学校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积极提炼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形成动态更新的、具有重理工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和案例库,与各学院的课程思政专业元素和资源进行系统融合。
“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三下乡”“返家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志愿服务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红旅”大学生实践基地4个,先后派遣近20支师生团队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将现代产业学院试点班部分课堂搬进巴南国际生物城、国防军工和高端制造企业研发中心和生产线,让学生在田野里消化书本,从生产实践中真切感受工匠精神。
2021年,学校获评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表扬单位,连续28次荣获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下好引领培育先手棋
着力打造双创人才蓄能池
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全国总决赛暨“乡村振兴 青春向上”创新创业青年峰会上,经过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由牧童游(重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的“牧童游乡村旅游产业生态链平台——行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践行者”项目从全国各地的1100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来自重理工知识产权学院的李滔代表团队站上了领奖台。
该项目负责人李滔坦言,牧童游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更得益于学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事实上,作为重庆市最早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之一,重庆理工大学在近10年间建成了包括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从哪里起步,发力点在哪里……”在国家鼓励双创的大背景下,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先后开设了50余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引进了多门在线开放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氛围浓厚、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中,学校建成了共青团中央授牌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学生自发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者联合会”等创业组织。邀请学术大家、企业家、成功校友、行业精英等相继走进校园举办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让学校双创土壤不断丰厚。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建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了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年间,学校累计立项资助102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力支持在校生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专业竞赛。近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奖励1500多项、市级奖励4600余项,成立创业公司28家。
重庆理工大学还不断延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通过校地、校校、校企协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大平台。与九龙坡区政府、巴南区政府及相关企业联合建立4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累计孵化企业及团队238家,累计产值近20亿元;与巴南区政府共建环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打造“一核一谷一带一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合作。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获评为“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
聚焦基础前沿风向标
在科创突破中彰显重理工担当
高校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重庆理工大学如何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学校以机制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集聚多方创新要素,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体系,用卓越创新成果书写了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
聚焦机制创新引领,重庆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从项目培育、团队培育到成果培育,从经费管理到科研评价的全方位科研服务创新机制体系,建立了涵盖支持“原始创新、协同攻关、成果应用”全流程的培育链条。
聚焦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问题,特别是“卡脖子”中的关键基础问题,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培育计划”等系列培育计划,长周期培育基础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立足经济社会主战场,通过实施“走区县、入园区、进企业”计划,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学校技术攻关能力。
聚焦国防重大需求,学校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构建新型协同创新体系,建成集国防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聚焦平台创新支撑,学校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稳步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组建了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数智金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领域布局建设新型智库,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平台体系。
聚焦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学校牵头组建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和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并作为优先建设项目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业已开足马力,形成产业规模,跑出建设发展“加速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及国家重大需求,积极作为,产出的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熠熠生辉。
刘小康教授团队潜心研究20年形成的“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解决了高端制造装备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成果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被誉为“中国精度”,居世界领先水平。
石晓辉教授团队聚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试验检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超高速试验技术与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高速NVH试验技术与装备。
彭东林教授团队突破了超精密蜗轮母机、蜗轮副制造成套新技术,“超高精密蜗轮副与蜗轮母机制造关键技术”打破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国内蜗轮副3级精度最高记录……
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大学科技园跻身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重庆市属高校第一家。
数据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0余篇;授权专利近100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7项。
探路高水平新工科
夯实学科之基赋能发展新未来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作为重庆市首批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传承“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理念,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通过深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实践。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规律,大力构建新工科、新文科与优势学科、优势学科与传统工科、工科与文理医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发展体系,积极构建与新技术、新产业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结构。
目前,学校共开设66个专业,形成以工、管为主,理、文、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人工智能+汽车、制造、大会计、管理、知识产权”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均跃居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参与发起组建B8协同创新联盟,成为重庆市属高校中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
学校不断夯实的学科硬实力,也犹如磁铁一般吸引更多办学合力与活力的聚集。
对外,学校通过与华为公司等龙头企业、两江新区、九龙坡区等地方政府共建新型二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联合实施本科精英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实现“大学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对接与耦合,打造“政、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发展新高地;对内,机械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打破学院边界的交叉融合育人,为学校提升智能制造领域影响力、输送新工科汽车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学校2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重理工“互联网+会计”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成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
在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以第二轮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为契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理工”力量。
(李岚 徐富霜 覃燕 图片由重庆理工大学提供)
来源丨综合重庆日报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