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助孕联系方式(2020刚过去,那个冲在一线的武汉抗疫女医生,差点就被某私立医院治瞎了眼)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24) 武汉试管婴儿 74 0

编辑 望叔 正商瞭望(ID:zslw001)

2020的最后一天,人人庆祝,感慨、祈愿声此起彼伏。

而一位抗疫女医生的呼救,几乎被淹没在那个热闹的跨年夜里。

12月30日,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生艾芬,在微博上发了一篇文章:

《再见,2020》。

她写道:

“2020年的这场灾难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同的变化和冲击,而对于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年头侥幸躲过了病毒的侵犯,却在46岁生日的第二天,没能躲过视网膜的脱落,右眼近乎失明。

最让我难受的是,因为这个疾病不能用力,我以后都不能抱二宝了。”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个刚从新冠风雨中走出来的抗疫一线的医生,却在几个月前,因为一场并不算大的手术,近乎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1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艾芬这个名字。

10个月前,人物杂志的一篇报道,曾在朋友圈刷屏。

和李文亮一样,艾芬也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

2019年12月下旬,疫情在武汉冒了头。

艾芬所在的急诊科,接连收治了几名肺部状况一塌糊涂的病人。

他们都没有基础病史,但个个高烧不降,身为急诊科主任的艾芬,马上提高了警惕。

当她拿到病人的检查报告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上面赫然写着:SARS冠状病毒,绿脓假单胞菌,46种口腔/呼吸道定植菌。

艾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她马上打电话上报给医院公共卫生科和院感科。

之后,将报告中种种病毒病菌的那行字画上了一道红圈,发进科室医生群里。

她的目的,是在所有未知面前,提醒医生们重视、防范。

就在那天(2019年12月30日)晚上,这份报告传遍了武汉的医生圈。

李文亮传在群里的,也正是艾芬画了红圈的那张照片。

艾芬,图源【人物】

当这支预警的哨音在武汉吹响整整两天后,艾芬被“重点关注”了。

那个元旦的深夜,医院领导给她发来消息,让她第二天一早过去。

艾芬心中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

但她坚信,提醒医务人员注意防范,一定不是坏事。

可等待她的,是被斥责造谣生事。

并让她回去跟科室的200多号人一个个“辟谣”到位,不能微信,不能短信,必须当面或电话口头传达。

艾芬懵了。

疾病面前,她始终认为警惕、重视,是一个医生的本能。

“我做了一个医生、一个人正常应该做的事情,换作是任何人我觉得都会这么做。”

那次约谈,深深影响了艾芬。

她自己心情跌落至谷底,却每天都在为日益严重的疫情自责:

眼睁睁看着感染者越来越多,医生、护士接连倒下,“我后悔,当初就应该继续大声疾呼,应该在所有的人问我们的时候,继续说。”

那两个月的急诊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难。

后方的病区基本已经饱和,为了不传染给那里的病人,源源不断的发热病患,全部堆在急诊科。

大厅、抢救室、输液室里,到处挤满了病人,医生完全没法下班。

有些人刚刚被送来,还没来得及治,就没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多么难捱的水深火热。

艾芬就在最危急的那些天里,带着急诊科200多名医护人员,连续40多天日夜坚守。

哪里顾得上自己,哪里顾得上家人。

甚至看到病人家属没有口罩,还要把自己省下的口罩送给他们。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点名艾芬

如今,一年过去,我们早已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

可那个最先发出疾呼的人,却在满身泥泞之后,留下阵阵悲鸣。

2

“我是个医生,从没想过当医闹,我只是希望能够以亲身经历,来曝光爱尔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新年第一天,46岁的艾芬医生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写道。

2020年5月,她感到自己的视力明显下降。

起初,她以为是长期戴面屏护目镜引起的。

但当时武汉中心医院刚刚经历疫情,诊疗业务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还有多名眼科医生感染去世。

她便听从一个熟识的退休眼科医生建议,到这位医生目前任职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

这是家上市的私立医院,连锁机构很多。

刚联系上医院,还未检查,对方就说她右眼患了白内障。

建议换多焦晶体,并推荐副院长实施手术。

熟人介绍,专业医院,又有专家操刀,同为医生的艾芬是愿意信任他们的。

于是摘除了右眼晶体,植入人工晶体,花了2.9万元。

可术后没多久,艾芬发觉眼睛不但没好,反而更差了。

两眼一大一小,右眼不能完全睁开,术前视力还有0.2,现在只剩0.1了。

她去问副院长,得到的回答是:正常现象,静等恢复。

直到10月,她在自己医院的眼科检查,才发现右眼视网膜脱落,眼底严重变性,近乎失明。

咨询多名眼科医生后才知道,其实晶体置换手术前医生就应当检查眼底,早发现、早用激光治疗,根本不会恶化至此。

但激光治疗比植入晶体便宜很多,艾芬质疑,爱尔眼科给她做手术就是为了多收钱。

她只能又回到武汉中心医院做视网膜病损激光凝固术、玻璃体硅油填充术等治疗。

术后,她的右眼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了。

可她是一名临床医生啊,此后,如何面对焦急的病人,如何进行精细的操作?

她唯有求助媒体:“我是医生,尚且受此遭遇,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办?”

事件发酵之后,爱尔眼科医院迅速发了声明。

称经过自查,自己的手术没问题。

但一一对照两方说辞,疑点重重。

1.医院说,艾芬自主提供的三甲医院术前B超和OCT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视网膜平复。

但艾芬并不是自行提供的这些检查报告。

所有术前检查,都是根据爱尔的要求做的。

2.医院说,术前检查过艾芬的眼底状况。

但她的病历上清楚地写着:眼底未查。

被质问之后,院方又换了一种说法:不是没查,只是没查清楚。

可做晶体置换手术,怎么能不查清楚眼底?

假如眼睛是台相机,晶体就是镜头,眼底是胶卷。

现在相机出了问题,爱尔眼科只换了贵的镜头,没换胶卷,甚至根本不知道胶卷坏了。

3.艾芬曾向副院长索要术前的晶体照片。

对方发来的,是一张白内障病变很严重的照片。

可她清楚地记得,当初自己那张晶体照片,白内障程度非常轻。

再向医院索要原本的照片,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存档。

应该做的检查没有做,应该做的治疗没有进行。

却对有问题的地方视而不见,强制更换晶体。

病人反映问题,也不引起重视,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术后要求取证,又打着哈哈说“不会留下患者全部照片资料”......

这家爱尔眼科医院的每一项操作,都让人窒息。

艾芬视力越来越差,早已好几个月不能上班坐诊,连走路都需要家人陪伴。

她的意志垮了,精神垮了,生活工作破碎一地,只感觉自己都快废了。

一个每天救死扶伤的医生,就在私立医院利益至上、推诿塞责的潜规则中,变成了申冤无门的受害者。

2020刚过去,那个冲在一线的武汉抗疫女医生,差点就被某私立医院治瞎了眼
00:00
03:57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3

实际上,真正让耳朵感到悲哀的,并非艾芬医生的遭遇有多么奇葩、不寻常。

而是假如当事人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艾芬医生特殊的身份,没有她求助媒体的能力。

也许这件事,就这样彻底淹没在跨年的倒计时声中,无人听见。

私立医院,自负盈亏,赚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一要义。

他们可以通过所谓贴心的服务、优雅的治疗环境来吸引你。

也可能在你躺上手术台时,以乱七八糟的收费项目来要挟你。

他们会让你做最贵的检查。

有些私立医院,诊疗室和病房简陋至极。

可门诊大厅里,项目介绍牌、价目表做得精致醒目。

只要你来看病,就会被要求做各种检查。

头疼腿疼,就做CT;胃疼,就做胃镜……

再给你推销最贵的项目。

比如知乎上一位网友说,他猜测艾芬医生应该是被推销了屈光白内障手术。

这是目前国内外收费最高的白内障手术,双焦点晶体4-5万,三焦点晶体8-9万,加上飞秒撕囊,收费还能再加1万。

是各个私立医院最喜欢推的项目之一。

项目是推了,但散瞳看眼底这样的操作,只能靠医生在镜子下一点点去找。

费时间,又没钱赚,干脆就草草了事。

最后让你买最贵的药。

能吊水的,绝不让你吃药;能开上几大盒补品的,绝不让你只吃点消炎药了事。

有位叫@佐助的网友,分享过自己在私立医院看病的经历。

某天他去到家附近的某专科医院,一晚上就花费了一万两千多,光是挂号费就要一千左右。

@佐助 的部分账单

而他是遇到了什么大病呢?

不过是前几天看装修材料,穿短袖暴露皮肤导致有些过敏。

手臂起了一些红点,轻微痒。

一进医院,他就做了各种检查,验血、皮肤镜。

拿给医生一看,说是不仅是过敏那么简单,而是体内免疫力不足,有病毒引起的。

不能光治疗过敏部位,更重要的是清除体内毒素,恢复机能......

医疗知识不那么丰富的他,一听医生那么诚恳的建议,当然相信。

@佐助 相当配合治疗。

打了穴位针,胶原蛋白针,又配合激光治疗,第一天就花了一万多。

之后几天,每天光照治疗,每次都要买几百块的药涂上。

接着又推荐他中药汗蒸,排毒养肤,建议一周一次,治疗半年,花费要9万多。

就这样信以为真地治疗了很多天后,手上的红痒确实没了。

但直到某天,负责专门接待他的护士坦白,他才知道真相。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其实那些所谓激光、汗蒸,用处根本不大,也没必要,都是为了坑钱。

不过就是有些过敏,最简单最有效的,就是十几块买只皮炎平,涂两天就好了。

为什么敢狮子大开口?

还是得益于私立医院“贴心”的服务,能够全方位了解病患,见人下菜碟。

这时他才明白,私立医院见人看病,小病大治的潜规则。

服务确实是好,但都是用你口袋里的钱换来的。

正如作家侯虹斌所说,如果连有专业知识、有知名度的主任医师都会被糊弄,那如何相信他们会给普通病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4

我们都曾经历过医疗行业的某些潜规则。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就曾在两会提案里揭露医疗器械市场的黑幕:

一个国产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

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

2015年春节,钟南山来到广东某滨海城市,与当地最大医院的院长聊天。

这位院长兴奋地告诉钟南山,2014年医院营业额达到了15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0%。

怎么做到的?

有医生为了创收,过度治疗,为心脏病患者做造影,一次放了5个支架。

医院像开连锁店一样开分院,无数病床招揽病人入住。

钟南山听后寒心又气愤:“这不是为社区改善医疗,而是为创收。”

还有我们去药店买的营养品。

比如维C,有精美高档上百元的,也有简易包装只要3块5的。

差别大吗?

有人专门做了测评。

真实结果是,差别很大。

98一瓶的高档保健品,营养补充效果根本比3.5元一瓶的差远了。

数据来源:老爸测评

标注每片维C含量100mg,实际上含量连一半都没到。

而含糖量高达86.7%,这花钱买的不是营养,而是口味。

并且,保健品包装上标的都是“食品”。

作为食品,只要成分安全,哪怕卖上千,也没人管得着。

过去,医德让人心生敬意,“宁愿药架生灰尘,但愿人间无疾苦。”

可如今,有些人巴不得病人多生病、多花钱,把医院、药店当作生意场。

百姓的民生,不该被利用。

也许艾芬医生的遭遇,最后会被遗忘,被淡去,但耳朵仍要写下,让更多人知道。

一方面警醒大家,条件允许情况下,看病还是最好去公立医院。

另一方面,耳朵更想说:

医生应有医者仁心,而不是成为卖药商人;

药品应该是治病的角色,而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

医院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不是以赚取利润为唯一目的的盈利机构。

不要仗着自己的专长,就动辄对患者“坑蒙拐骗”。

你们的使命应该是救死扶伤,而不是借机敛财。

悲伤的2020已经过去了。

耳朵希望,经历了太多的艾芬医生,能讨回一个公道,从阴霾中走出来。

更希望今后不再有人获此遭遇,不再维权无门,发不出声音。

就让医疗的归医疗,生意的归生意。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