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胡同里的烟火气“小馆”
北京没有苍蝇餐厅,有的是烟火气十足的街坊小馆,来吃的人可不一定是街坊邻居,更多的是解乡愁品美味的“北漂客”。门口排队等位的往往不是有多喜欢吃喝的饕餮客,更多的是想找到餐桌上妈妈的味道。抓起筷子吃饭,提起杯子喝酒,往往等到的回答却是比我妈做的还差一点,下次还得再来!
“小馆”都是藏在胡同里的街角,过来过往的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到了。看出来并不一定是看到了餐厅的招牌,也许是看到了排队的人群,也许问到了独特的香味,更甚者看到了那个相思依旧的人。
每次走在陌生的胡同里,总有种形单影孤的感觉,独自一人来往,少了很多欢聚的快乐。老妈总说,赶紧找个志趣相投的姑娘结婚不好吗?我却不知如何回答,好在北京的胡同小餐馆,不会歧视一人食,也不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盘点北京胡同里最有特色的6家地方特色小馆,代表着北京,四川,重庆,湖南衡阳,广东,江苏等地的京城味道。
新和小馆:守着雍和宫的北京当地美食
离雍和宫很近,从雍和宫出来在这吃个饭的人真不少,往往是餐厅没开门就已经有人排队了。千万别赶着饭点去,等的时间长,也没有时间品尝美味。
老北京打卤面,一碗面,一碗卤,搬到一起咸淡刚刚好。卤子是用鸡蛋、木耳、黄花菜、五花肉做的,色泽酱红,油亮,滋了花椒油,味道很香。属于家常的做法,真心别用讲究人的最来吃,什么口蘑之类的没看到。
锅贴看上去很好看,金黄的底,排成一排,馅料饱满。就是吃到嘴里有点油腻,免费的小米粥和锅贴很搭。
乾隆白菜值得推荐,色泽金黄的白菜裹着芝麻酱,特别好看,吃到嘴里白菜的爽脆,融合着芝麻酱的香甜。
胖妹面庄:重庆妹子的小面馆
来这吃饭的女孩比男孩多,女孩们最爱的碳水和麻辣让餐厅玩出了花样。进门就会发现,强烈的对比感和土味设计,刺激着摄食神经,总想着快滴上菜,快点上面。
吃面没有肉,路都走不远。干拌豌杂面里豌豆煮的软糯,面条特别筋道,关键是肉酱带着香气,带着温度,带着麻辣鲜的味道来了。吃面一定要拌开,让肉酱挂满面条的每一寸肌肤,吃到嘴里才味足面向香。
粤小馆:宝藏小馆 广东菜的安慰
餐馆虽小菜品不少,特别有广东街头小餐厅的味道。很喜欢餐馆里那句,鲜香味道少不了,吃是最好的安慰。之所以叫他它宝藏小馆就是因为菜品多到不知道怎么点,每道菜都是当地的特色。
广式烧鹅,皮酥肉嫩香的流油,吃到嘴里满是幸福感。卤水拼盘卤鹅翅、猪耳朵、头肉、金钱肚、鸡蛋、豆腐各有风味。必点菜里少不了。
韭菜海肠捞饭,海肠肉质细嫩,口感柔滑,食味鲜美。捞饭介于蒸饭和粥之间的硬度,能吃到汤汁,也能体会米饭的弹牙。韭菜和海肠的鲜味搭配,让捞饭充满了蔬菜,海鲜和米的鲜味。
兰溪小馆 江南风味
别看叫小馆,门脸也不大,进了餐厅就发现餐厅真的不小。装修突出了古色古香,木质的大门,黄酒坛制作成的装饰墙都告诉人们餐厅的江南属性。我特别喜欢餐厅的黄酒坛子,略带着黄土的色彩,红色的封口布,封口的麻绳年代感很强。
招牌菜叫花鸡98块钱一只,售完为止。鸡肉香气浓郁,骨酥肉烂,带着荷叶的淡淡香气。
老酒烧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黄酒煮,浓稠的煮肉汁,香气浓郁。
油焖春笋是江南的特色菜,笋素,密度极高高很难入味。重油重味才好吃。
张妈妈特色川菜:成都街边美食的味道
第一次去的老店已经关门歇业了,再来这家餐厅已经是新店,新店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不少,感觉少了胡同里的烟火气,其他的没有变化。
妈妈的味道特别浓,总有种在家吃饭的感觉。钵钵鸡是餐厅的招牌,一大碗红油调料的锅底8块钱,其他的各种串自选,品种没有那么多,但是有的都是经典。味道好,微微辣。
回锅肉是连山回锅肉的做法,肉片如灯盏,色泽银红,白中透亮,口味咸鲜香辣,质地柔软,浓郁鲜香,不失原味,略有红油,不勾芡。
餐厅做的宫保鸡丁、伤心凉粉、干煸肥肠、担担面也很好吃。
渔芙南:湘菜里的衡阳味道 重逢故乡的味道
一不留神就会走过的餐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艺术馆。餐厅做的是湖南衡阳当地特色美食,没有为了迎合北京口味有所改变。
皮蛋擂辣椒,擂的很糯了,不辣,就是辣椒和皮蛋的融合香气。
不吃粉不湘菜,第一份新鲜的卤粉,上菜之后服务小哥就一个劲的提醒,你们赶紧吃啊,不吃也赶紧拌一拌,要不然就碎掉了。凉拌面的感觉,又糯糯的,调的酱是咸辣味,虽然碎掉了,味道还是可以的。
无论哪里的“小馆”都是靠味道招揽食客,颇有烟火气的环境,赶大集一样的嘈杂,爱搭不理的服务,缺一都不能被人记住。穿街走巷,偶尔发现,眼前一亮,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