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借卵试管(躺着也能享受运动的好处?多吃鱼真的能让人变聪明?| 月小兔讲论文 Vol.3)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26) 成都试管婴儿 72 0

KY作者 / fufu、Letty、十七

编辑 / Celia

大家周末好呀~我们的讲论文栏目又恢复更新了!( 如果你已经快忘了我们这个隐藏的宝藏栏目,可以 点击链接查看 上一期 👉 )

这周月小兔都读了哪些神奇的文献呢?来先看看目录:

能治疗心理创伤的,除了医生,还可能有你的宠物狗

想要大脑少受空气污染的影响?你需要多吃鱼

躺着就能享受运动益处的方法找到了!

AI或可预测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研究说:这种心理咨询在线上做,效果反而可能更好

(小编:还真是只杂食的小猫呢……)

下面就请月小兔来给大家展开讲讲~

能治疗心理创伤的,除了医生,还可能有你的宠物狗

大多数人往往只听过警犬、导盲犬,而现在,治疗犬也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就连李佳琦也透露,自己将宠物狗Never送去参加了治疗犬的训练活动。

治疗犬真的可以帮助疗愈人心吗? 来自普渡大学的Kerri E. Rodriguez等人(2020)对216个退役军人和134只治疗犬进行了跟踪研究,试图探究在那些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退役军人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犬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结果发现, 治疗犬对这些退役军人焦虑信号的警觉与及时干扰,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当患者出现焦虑症状时,治疗犬会通过轻拱、舔舐,或者把爪子搭在患者身上,来分散ta们的注意力。同时,治疗犬的训练中还包括在晚上监控患者的焦虑症状,并及时地将ta们从噩梦中叫醒过来。在一天之内,一只经过训练的治疗犬平均可以对患者进行3.16次的焦虑阻断。

所以,除了可以撸,治疗犬有时也可以给病人带来人类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呢~(默默地望向脚边在咬拖鞋的狗子

想要大脑少受空气污染的影响?你需要多吃鱼

“多吃鱼,对脑子好”,饭桌上,长辈们一边念叨着这句话,一边颤悠悠地夹着一块鱼肉放到你的碗里。这样的场景,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

多吃鱼真的对脑子好吗?最近,一项发表在《神经病学》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这个观点可能真的没毛病!

哥伦比亚大学的Cheng Chen等研究者召集了1315名被试,她们的平均年龄为70岁,健康状况良好,没有患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人员使用饮食问卷计算每位妇女每周平均食用的鱼量(以金枪鱼为主),并测量她们的红细胞中Omega-3脂肪酸的含量。理论上,一个人食用越多的鱼,体内Omega-3脂肪酸的含量就越高。

同时,研究者根据被试的家庭住址,测量出她们在三年内接触的空气污染平均程度(PM2.5水平)。最后,每位被试都参与了脑部磁共振成像扫描(MRI),并统计出大脑里的白质含量。

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时间和其他可能影响大脑健康程度的因素后,研究者发现,每当空气污染暴露的程度增加25%,那些血液内Omega-3脂肪酸含量较低的被试,大脑中的白质平均减少11.52cm³; 而体内Omega-3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被试,白质平均只减少了0.12 cm³。由此可见,吃鱼可以抵消空气污染引发的大脑白质萎缩。

然而,这次实验只调查了平均年龄70岁的美国妇女,无法说明其他人群在吃鱼之后是否也有同样的效果。

另外,研究者也提到,虽然吃鱼有益健康,但是很多鱼类的体内都含有污染物,生食也会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所以,吃鱼虽好,还是要记得前往正规商店购买,并煮熟食用哦~

躺着就能享受运动益处的方法找到了!

规律运动的好处,除了身材变好还有很多,比如抗衰老——包括减缓大脑功能的衰老,让我们保持更健康的认知功能。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又宅又不爱动,恐怕很难坐享这份福利。

不过,今年的一份研究给了我新的希望。上个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 通过给小白鼠注射GPLD1蛋白,可以使它们在不运动的情况下,获得运动带来的认知功能改善。 (注:人在运动时产生GPLD1蛋白。此前的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能起到减缓大脑衰老的作用)

研究人员将18个月大的白鼠分为两组,在三周内给两组小鼠分8次注射了a)连续运动6周的小鼠血清,和b)没有运动的小鼠血清。接着,他们对小鼠的神经发生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比起注射非运动小鼠血清的对照组,注射了运动小鼠血清的实验组在下丘脑区产生了更多新的神经元。在认知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小鼠新生神经元数量对比,其中Sed为对照组,Run为实验组。截图自Horowitz, A. M., Fan, X., Bieri, G., Smith, L. K., Sanchez-Diaz, C. I., Schroer, A. B., Gontier, G., Casaletto, K. B., Kramer, J. H., Williams, K. E., & Villeda, S. A. (2020). Blood factors transfer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on to the aged brain. Science, 369(6500), 167–173.

虽然未来研究仍需要探索在人类身上注射GLPD1的效果,此次试验结果仍然让人兴奋。毕竟,除了不愿意运动的懒人,还有不少身体情况不适合运动的人也终于有希望获得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该研究可以说是造福大众了~

AI或可预测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很久以来,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工作中,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测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难题。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治疗师往往只能根据阶段性的成果来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但这样的操作其实是不够精准的,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也可能带来困难。

以抑郁症为例,有证据表明,抑郁症不是一个只有单一症状的疾病,而是混杂了多种子类疾病的综合性精神障碍。在同一个抑郁症状量表上分值相同的两位患者,ta们的临床症状可能具有很大差异,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治疗成果也是各异的。在一位患者身上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另一位患者身上的效果可能不尽如意。

近期,一项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的论文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人工智能(AI)或许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Pranav Rajpurkar博士等人招募了来自五个国家的518位重度抑郁症患者(18-65岁),并将ta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服用一种不同的药物,服药周期为连续8周。研究者们开发了一个名为ElecTreeScore的机器学习模型,并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预治疗脑电图(EEG)来预测这三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ElecTreeScore 预测抑郁症治疗效果的算法过程详解。截图自Rajpurkar, P., Yang, J., Dass, N., Vale, V., Keller, A. S., Irvin, J., Taylor, Z., Bsu, S., Ng, A., & Williams, L. M. (2020). Evaluation of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pretreatment symptoms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features to predict outcomes of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in adults with depression: A prespecified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ork Open, 3(6), e206653.

研究结果发现,该模型通过分析与学习,可以判断并预测特定症状在服用药物8周之后的改善情况。在本次研究标识的21个症状中,有12个症状的改善情况预测得非常准确,比如入睡困难、体重减轻、情绪低落、能量损失、虚无感、过度思考,等等。

真是抑郁症患者的福音研究啊~

研究说:这种心理咨询在线上做,效果反而可能更好

近年来,尤其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认知行为疗法(CBT)逐渐成为了心理咨询中使用最多的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疗法,CBT疗程短、见效快,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改变自己固有的不良思维模式。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来访者无法像过去一样面见自己的咨询师。那么,针对CBT这种相对结构化的疗法,将治疗搬到线上,通过视频、APP等手段来进行,能否起到和线下面对面咨询一样好的效果呢?Luo等人(2020)对17项线上CBT(即eCBT)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研究了eCBT疗程效果中症状的严重程度、反作用、临床结果、全球实用性、来访者满意度、来访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经济负担。

结果发现, 比起在线下面询中采取CBT,eCBT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和缓解抑郁症状。 并且,相比面对面的治疗,病人对eCBT治疗的满意度并没有下降,且eCBT也在成本上更占优势。也就是说,eCBT不仅有效,甚至可能比传统的线下CBT更有潜力。 所以,即使因为现实条件限制,我们不能定期去参加面对面的咨询,eCBT或许也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