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漓江边这个城中村,藏着桂林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原创专栏/2022 第121期
这是哪里?
好喜欢这种烟火气的小巷
▽
△
(之前粉丝问的小巷,揭秘来了)
隐蔽在虞山桥、漓江边的城中村
这里有 漓水人家
这里有 儿时味道
这里有抚凡人心的 烟火气
(▸建议打开此音乐服用本文)
01
“这里,是六狮洲”
六狮洲,在虞山桥头、漓江畔。名字由来,有人说是因三个码头各有两只石狮子而得名。但此番寻游,只觅得两头石狮,轮廓都被岁月磨平了,另四只则不知何去何从?
这是一个自然村,住着400多户村民。
因紧挨环城北二路大动脉,和相对周边小区低廉的房租,大多数刚开始在桂林打拼的人选择此处落脚。
六狮洲,对于那些初入社会还没经济来源的人来说,是梦开始的地方;对于背井离乡来桂林打工的人来说,是自己在这座城市最初的家。
02
是你想象的城中村?
握手楼的狭缝,小巷幽暗,电车停门口,头顶电线交错,仿若一张张蜘蛛网缠绕在楼房之间。这基本都是城中村的自画像。
村里每一条巷子既相似又陌生,但又都能走得通。
脏乱差、挤吵杂是人们给城中村贴的标签。但如今的六狮洲并没这么典型!除了早晚上下学和上下班高峰,大多数时候趋于冷清,道路也不算潮湿、脏乱。
村中也有好些被废弃的房子,那颇具时代印记的瓦片屋顶和栏杆雕花,还是忍不住想记录下来。
这里也是 疫情之下桂林的社会缩影。
以前工地上的人好热闹的,现在没得事做,好多人回乡了,租房空了大半。原住民赚到钱的也买房搬走了。“以前哪个房子都不愁租,现在哪家门口都是挂着有房出租”。
靠桥这头以前有自发形成的早市,好热闹的!前年取消后,搬到码头斜对面的菜市,便没了往昔的热闹。据村民回忆,”以前早上开个电动车都好难开出去的,现在开汽车都开得快了,没堵的”。
现在住在六狮洲的大致是这三类人:原住民、租房客、小商贩。
每个人各自生活着,又在晨光和夜灯里与邻里和谐共生。
03
是你想象的漓水人家?
一条沿江街道,串联起了六狮洲人生活的全部,六狮洲文化室、三联村小学、菜市、便利店、药店、理发店、美食店……与生活相关的一切,在这里都触手可及。
深处巷口还有看花收惊,颇具老村的神秘。
毫不夸张地说,不用上桥,就可以在六狮洲安居乐业了。
早晨的菜市很热闹,更多的是熟人打招呼的欢声笑语,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图景,给予了外乡人适应陌生的勇气和精神动力。
夏天傍晚,江畔、虞山桥底就成了“浴场”,大人小把爷们一头扎进漓江水畅游。
秋日,江风在耳,浣洗衣物的、钓鱼的、遛狗的……
看着波光粼粼的江水,车流如织的虞山桥,墨绿色的山,和村民们的日常,对岸的树……
这种与自然零距离,与烟火气为邻的小时光,片刻洗涤都市人、打工人的疲惫。
有家叫漓的江景民宿,用墙贴文字写尽了居六狮洲的诗意和文艺:
“时间不是用来赶的
闻得到邻居的早餐,听得见鸟叫鸡鸣
江水静静 时间慢慢”
04
“这里,
有浓重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城中村,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从街头到巷尾,从早到晚,这里都有各种小吃,而且价廉物美。
01 阳婆婆的松糕摊子
年龄:近20年
摆摊时间:06:00—10:00
📍六狮洲码头边上(菜市附近)
阳婆婆就是六狮洲人,每天早晨挑着两个竹筐,在码头边上摆摊!
最近她在抖音上火起来了,很多人慕名而来,早上8点多飚来买松糕的“小电驴们”差点把路堵了。
有人"十几公里也要奔着来买",有人想重温“儿时的味道”……面对这般狂热,阿婆只能”多做点糕“来回应 那些来晚一步空手而归的失望。
其实六狮洲有好几家卖松糕的,但论资历还是阿婆最老,靠着家传配方做了将近20年,好多人吃她这个味道长大的。
松糕有纯甜和咸甜两种。
前者就是纯红糖香甜,略显单调;后者就显得丰富多了,芋头和肥肉条夹在松糕内部,要一整口吃,才能感受肥肉的脂香、芋头的粉和松糕的松软嚼劲,三者交汇的碰撞口感。
02 水磨糍 和 麻园粑粑
摆摊时间:07:00—10:00
📍六狮洲码头边上(菜市附近)
码头畔,在松糕摊子旁这排,那天还遇到了两个第一次来六狮洲摆的小吃摊子。
黄阿姨(红衣服的)是从汇东市场来的,她做水磨糍。白白的糍粑外头裹满花生芝麻糖,吃起来外香酥内香甜。
文桥大叔炸的麻园粑粑,一块钱4颗,虽然颜色深浅不均匀,但是一块钱就能一尝全州文桥特色小吃,还要什么自行车呀。
03 粽子摊
小巷口有个奶奶在卖粽子。糯米软糯,里头馅料有芸豆、板栗、肥肉。
04 六狮洲米粉店
年龄:7~8年
营业时间:06 :00—17:00
📍 六狮洲米粉店
路口这家米粉店直接冠以地名,便想进去一尝。
店内光线略显昏暗,所以冒粉的腾腾热气显得特别妖娆。
手起刀落,锅烧咔嚓作响,码上米粉上,一碗米粉包三餐,就是桂林人的日常。
中午饭点一过就没什么人,闲下来的陈姨坐在一角摘葱,一边和我闲聊着。
夫妻俩2001年开始做米粉,卤水是“最早那个味香馆,有个师傅给了方子”,最初开在柳州,回桂林后辗转搬了好几次,中间还歇了几年。最后安顿在六狮洲这7、8年了。
凌晨4点多就要备菜、回锅肉,6点就开门迎客,下午5点关门。陈姨和谢叔开启了“拿时间来熬”的生活。
对比以前的生意,陈姨叹气:” 以前我们三个人,早上一个人出去下,两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两个人都闲着在这里看手机,没办法。“
05 广东石磨肠粉
年龄:2年
营业时间:06 :00—14:00
小周夫妻开的店,小周是玉林人,老婆是桂林人。他俩以前在广州上过班,后来琢磨着出来做事,小周就找广州当地师傅学做肠粉,许也是玉林人的家乡胃偏爱肠粉的缘故。
早上4点半起来磨米浆,然后去市场挑新鲜猪肉,是小周的日常。两桶米浆卖完,一天也就手工。
米浆泼铁盘,摇晃均匀,铺上馅料,放入蒸屉里蒸熟,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淋上秘制酱汁提鲜,一碟热乎肠粉就做好了。自助加菜区有:萝卜干、酸豆角、酸辣椒、油辣椒……全由小周亲手炒制。我喜欢萝卜干,细嫩香脆爽口。
粉皮很滑很嫩,裹着蛋的特别香,瘦肉的鲜则让人意犹未尽。
06 铃铛安徽馄饨店
年龄:2年
营业时间:07 :00—20:00
📍 铃铛安徽馄饨店
兴安唐阿姐的馄饨店,来客陆陆续续的,都是附近居民。
一份蒸饺、一碗馄饨或者馄饨面,不过就是5块钱就能解决一餐。
阿姐的手艺是找安徽师傅学的, “那时候带小孩经常去那里吃,就让他们教我。”
房子租在楼上,小孩就在旁边的幼儿园。为了多挣点生活费,阿姐早七点开到晚上8点左右。
07 和圆汤包
年龄:4~5年
营业时间:6:00—16:00
📍 和圆汤包
小伙自称是给老板娘“打工的”,手艺是找朋友同学学的。
清晨4点钟,包子店就睡醒了,擀面、包馅、蒸包子。
包子馒头有10多种可选,价格都在1元左右。沿江这条路有好多个村子,晓得的人都经常来光顾。包子馒头一天成绩在1000个左右。
08 小赵砂锅饭
年龄:2年
📍小赵砂锅饭(六狮洲店)
小赵夫妻俩经营的小店,他们和餐饮打交道已经近10年了。搬来六狮洲前,他们在穿山菜市那凯就做了很多年。
两人分工默契,阿姐在厨房炒菜,老赵负责煮砂锅饭。
阿姐说起做砂锅饭的板路,最开始是做老式砂锅饭,广式做法,把菜码在饭上蒸熟。但吃多了腻,就改为炒菜,菜的品种和口味更多样,也更受桂林人欢迎。
很多人来这炒个一荤一素,或者搭伙吃,可以吃不用的菜。菜下饭,饭好吃,美味价廉就可以饱餐一顿了。
大概以菜市作为一个分水岭,越往深处走,人气越寂寥。但却有意外收获。
09 品福六狮洲第一煮粉
年龄:6~7年
📍 品福六狮洲第一煮粉
又是一家疫情前请了人,疫情后自己做的小店。
阿姐15年就在六狮洲做煮粉,小锅煮“三鲜”,配上一勺自制酸辣椒酱,一碗红汤诱人的酸辣煮粉足够温暖很多人的胃。
汤汁的酸辣浸透每一根米粉,嗦起来很得劲,就是粉肠有点费牙口。
10 贺州粉角油茶
年龄:1个多月
📍(平乐粑粑店旁)
闲逛到这里的意外之喜,刚开一个月!牛肠酸在桂林常见,但贺州特色小吃,还真难得一见。
阿姐是贺州人,做这些家乡美食信手拈来,来吃过的贺州老乡都夸地道!“但,桂林人好像不太喜欢吃我们的特产”,阿姐说。
好奇贺州油茶和桂林的有啥区别?阿姐说贺州人口感更纯粹,只用姜、蒜和茶叶三样敲。(桂林敲油茶则还会加入花生、绿豆等更多佐料。)
一碗油茶,一块芋头糕、一两个粑粑,这样一餐贺州特色的过早,也是有滋有味的。
芋头糕,用米浆和粉芋头蒸制,吃的时候加点辣椒酱等佐料,更有味儿。
三角形的粉角,皮是用米浆做的,咸味菜馅料子丰富:凉薯、萝卜、腐竹、猪肉、黑木耳…吃的时候,米香味和馅咸鲜味交织在口中。
大肚粑,贺州人逢年过节都会做的小吃。有咸有甜,甜的是芝麻馅料。咸的馅料和粉角是一样的。
11 平乐粑粑店
年龄:8~9年
📍 平乐粑粑店
挨着贺州小吃店,开了8、9年。门口桌子的泡沫箱有南瓜粑、艾叶粑、大肚粑,都是一元一个。这家粑粑以批油茶店为主。
一家三口都是平乐人,小哥以前是搞旅游的,疫情后难以为继,就在家里帮忙了。
六狮洲后记:
六狮洲,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步伐骤缓
很多小店老板说:“不像从前生意那样好,只能说是维持生活”
但在日常平和的烟火气中
依旧涌动着不同人生的不同梦想
它的存在本身
也证明了桂林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END -
CREATOR
本期主创人员
EDITOR 编辑 豆沙包
PHOTO 摄影豆沙包
PREVIOUS REVIEW
赶紧去!桂林10月热搜餐厅,每家都很有特色!
桂林8090后的回忆杀!你一定玩过这些!
“免费送酒送霸王餐!敢这么玩的潮店,在桂林还是头一回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