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恩令为何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阳谋,真的无法破解吗?
至少在汉武帝时代,推恩令确实是无法破解的。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的一项政策,其主旨是为了分解和弱化诸侯们的权力,从而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而在历史上,推恩令还有个特殊的称号,叫做“无解阳谋”。
所谓“无解阳谋”,意思就是摆明了是要算计对方,并且对方也知道这是在算计他,但就是没有任何破解的办法,并且最终还不得不跳进去受人所制。
那么,这个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真的就无法破解吗?它究竟难在哪里呢?
实际上,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是利用并放大了人性的弱点,以此来激化诸侯王内部的矛盾,从而达到其分解弱化诸侯们目的。
而这还不是推恩令最可怕的,其最深层的目的,才是推恩令的真正狠辣之处。
推恩令的产生,与当时的分封制有关。
分封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封王制”,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大封天下诸侯,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来是犒劳有功之臣,二来则是分权,让诸侯们为周天子分担部分压力。
但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随着周王室对诸侯们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同时诸侯们的实力也越来越强,这就形成了一种“尾大不掉”的势头。
换句话说,到了周朝后期,诸侯们根本不吃周天子那一套了。
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他甚至这种分封制会带来什么后果,因此一声令下,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自此,皇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不过,秦朝二世便亡,汉高祖刘邦取而代之,而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也实行了分封制。
比如韩信,比如彭越,还有英布、臧荼等,原先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一帮老伙计,个个都被封为诸侯王。
但不久后,刘邦意识到,这些人将来怕是会有二心,于是设下计策,一个接一个地除掉了这些异姓王,并且,还煞有其事的来了个“白马之盟”,规定自此之后,“非刘姓不得封王”。
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便只封刘家人为诸侯王。
刘邦这样的设计和布置,本质确实没什么问题,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毕竟都是刘家自己的人,能闹出什么事情呢?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那些被封为诸侯王的后辈儿孙们,由于没了制约,因此一个个开始横向发展,实力也越来越强盛,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并且高度自治,宛如一个个国中之国。
这样一来,就明显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朝廷最终就会被彻底架空。
所以,在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朝廷就已经意识到,诸侯王做大,早晚对朝廷是个威胁,并且当时还发生了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因此,大臣贾谊就向汉文帝提出,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封诸侯,从而避免某个诸侯过于强势。
贾谊的这个建议,可以算是推恩令的雏形,只不过,当时汉文帝并没有完全听进去,执行起来也是虎头蛇尾,所以最终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
而到了汉景帝继位之后,同样诸侯过大的问题,他的老师晁错就建议,必须马上进行削藩,不然的话,江山怕是要不保了。
对此,汉景帝也是深以为然,因此,在公元前155年,正式颁布了《削藩令》。
不过,汉景帝的削藩指令,却被诸侯王们顶了回来,并且为了不被削藩,诸侯王们还联合在一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为了平息七国之乱,汉景帝不得不忍痛诛杀了老师晁错,但众诸侯们却不依不饶,甚至还加大攻势,大有取代汉景帝的势头。
最终,汉景帝派出了大将周亚夫,才总算把七国之乱给平定下来。
七国之乱是被平定了,但诸侯王们对于朝廷的威胁还未消除,而到了汉武帝继位之初,一些诸侯国再度强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同时部分诸侯王骄奢淫逸,违抗中央法令是常有的事情,这无疑就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汉武帝就认为,削藩这个工作,必定还得要进行下去,只不过,有了七国之乱这个前车之鉴,如何削,怎么削,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要是还照着老办法强行削藩的话,那极有可能还会再次引发叛乱。
因此,在“刚性削藩”这种方式不可取的情况下,就必须转换思路,来一个“柔性削藩”,所以,在汉武帝接受并听从了大臣主父偃建议,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
这便是推恩令产生的背景和来源,那么推恩令是如何进行“柔性削藩”的呢?
传统的削藩,是皇帝直接下令,以强制性的方式,将藩王们原有的权力、土地进行回收,说得直白点,就等同于把藩王直接废除掉。
这么做的坏处,就让那些已经身居高位的藩王产生强烈抵触,毕竟谁都不愿意把原本就属于自己手里的东西就这么交出去。
所以,抵触之后就是造反,这样就会对朝廷造成威胁。
而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不再采取强制性手段,而是换成迂回的方式,逐渐瓦解和削弱藩王们的土地和权力。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改变了原有的继承制度。
在推恩令颁布之前,诸侯藩王的继承方式,通常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老诸侯王死后,家业将会全部由嫡长子一人继承。
至于老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只能是眼巴巴地靠边站了。
而推恩令针对在这一点,则是把藩王们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了由嫡长子、次子以及三子共同继承家业。
也就是说,原本一人全部继承的家业,如今变成了三人继承。
这样一来,一个庞大的诸侯国,就会一分为三,而在到了下一代之后,就接着一分为三,在这种一代又一代的分割继承中,这个诸侯国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而诸侯国一旦变小,自然就没有了威胁朝廷的能力。
这就是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分解和弱化诸侯王,从而最终达到中央集权的这个终极目的。
当然,作为诸侯王们,自然也明白这道所谓的推恩令是分解和弱化他们的,但为何他们就不得不执行呢?
这就要说到推恩令的高明之处了。
首先,在推恩令颁布之初,主父偃和汉武帝就打出了一张牌,正是这张牌,让推恩令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
“今诸侯子弟或数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却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主父偃
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侯王的其他儿子都是诸侯王的亲骨肉,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却没有得到任何封地,这不符合仁孝之道。
可别小看这句话,其背后的意思极为高明。
我们都知道,嫡长子继承制由来已久,但不管存在有多长时间,对于那些不是嫡长子的诸侯王之子来说,难免有些不公平。
不公平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晚出生了点儿,家产什么的统统与其无关。
不过,纵然都知道有些不公平,但毕竟这是惯例,所以即便是没有分到家产,诸侯王其他非嫡长子的儿子,也不能多说什么。
但如今,朝廷却提出,这种现象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符合仁孝之道的,作为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是可以分家产的。
而这么一说,会带来什么后果?自然是引发了诸侯王其他儿子的同理心。
谁都想分点家产,谁都想拥有大片土地,凭什么嫡长子就是比自己早出生了点,就能继承所有的家业?
而如此一来,这些非嫡长子的诸侯王之子,无形之中就和朝廷站在了同一阵营,他们为了自己能分到家产,必然会全力支持推恩令的执行。
有了支持者,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其次,推恩令的精髓,在于激化诸侯王内部的矛盾。
也许有人会说,朝廷就算颁布了推恩令,但作为诸侯王的我,就是不执行,依旧还是选择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话,你朝廷又能拿我怎么样?
理论是是可以,作为藩王也确实能继续在内部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你个人不同意,能保证你的儿子们也不同意吗?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诸侯王,几乎很少有独生子的,大部分都有好几个儿子。
而要是继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话,这就无疑让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们,与自己的父亲老诸侯王站到了对立面。
毕竟封地这东西,是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的,况且人性中原本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弱点,如果朝廷没有这个推恩令,一切都还好说,但如今有了这道指令,你老诸侯王却想强制不分给他们,你觉得你的儿子们会同意吗?
到时候,没等朝廷动手,光是诸侯王内部,就闹得天翻地覆了。
所以,推恩令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那些原本没有继承权的诸侯王之子,如今,你们都有了继承的资格,至于能不能拿到,自己想办法争取吧。
因此,要是诸侯王们想靠着强行压制的方式,抵制推恩令的执行,是根本行不通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觉得,那我生一个儿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当然可以,在你这一代,你可以生一个儿子,然后把家业全部交给他。
但是,你能保证你的儿子,或者你的孙子等后代,也只生一个儿子吗?恐怕保证不了吧。
只要这个诸侯王的某一代有了两个以上的儿子,那么推恩令就会是生效,儿子越多,生效得越快。
还有人会说,那我干脆不生,来个绝后,这样总行了吧。
别忘了,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之初就说了,如果某个诸侯王出现绝嗣,也就是没有一个继承人的话,那不好意思,所有封地全部收归国有。
要真是到了这一步,这个诸侯王,还当得有什么劲呢?
总之,推恩令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自私,以及不管寡而患不均的弱点,引发和激化诸侯王与自己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原本实力强横诸侯王们,在明知道朝廷想要弱化他们的情况下,却又不得不照着去执行,最终达到了瓦解这些诸侯们的目的。
而这,还不是推恩令的最毒辣之初,其深层的核心思想,则是为了分裂原本可能会结成联盟的众多诸侯。
什么意思呢?在说明白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形成的原因,正是因为汉景帝强行削藩所致,当时他的削藩之策,引起了吴王刘濞的不安,最终刘濞联合其他几个诸侯,共同发起了叛乱。
也就是说,这些叛乱的诸侯,都是因为朝廷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促使他们抱成了团,形成了联盟,从而才给朝廷带来了诸多麻烦。
而推恩令的深层核心思想,就是为了防备这一点。
举个例子,某一个刘姓诸侯王,手段十分了得,能在家庭内部形成铁板一块,让所有儿子上下一心,然后去坚定不移的抵制推恩令的执行。
但即便是这个诸侯王能做到这一点,其他诸侯王呢?也能和他一样,在家庭内部形成铁板一块吗?
答案是恐怕不能,就算有两三个诸侯王做到了这一点,但也不可能所有的诸侯王都会做到这一点。
肯定会有几个,甚至更多的诸侯王,家里形不成铁板一块,不得不执行推恩令。
而一旦如此,这些执行推恩令的诸侯王,与不执行的诸侯王,就站到了对立面,而既然站到了对立面,自然就无法抱团,更无法联盟了。
古代朝廷削藩,最怕的就是诸侯抱团,七国之乱就是例子,而只要没法抱团,朝廷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实在太顽固的,武力压制即可。
毕竟一两个诸侯王,就算他再有实力,也做不到与朝廷抗衡。
也就是说,推恩令的深层核心思想,是在诸侯们之间种下分裂的种子,分解弱化只是目的之一,更进一步的目标,是让他们产生间隙,无法抱团联盟。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是不是真的无法破解?
正如本文开头时所说,推恩令在汉武帝时代,确实是无法破解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推恩令的雏形,最早形成于汉文帝时代,又经历了汉景帝削藩策的推动,真正执行,是在汉武帝时代。
而在汉武帝时代,当时汉朝的诸侯们是个什么情况呢?虽说还有部分诸侯势大,但在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基本上是朝廷强,诸侯弱的局面。
换句话说,当时的朝廷,有实力拿捏住大部分诸侯。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才得以大胆的颁布推恩令,因为他有这个底气,朝廷也有相应的应付手段。
但换一种情况,比如朝廷站在弱势一方的话,那么推恩令就基本上等于一纸空谈了。
所以,汉武帝能将推恩令执行成功,是处在了合适的时期,也就是朝廷强诸侯弱的时代,因此才会顺利推行下去,并且推恩令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来放大和激发诸侯王内部的矛盾,让诸侯王明知道是个坑,却不得不执行,因此,推恩令确实称得上无解阳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