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机构低调回归,广东当代艺术中心还有哪些惊喜?
受访|徐小国、张业兴、袁乐
采访|Jade
图片提供|广东当代艺术中心
版式设计 | 乐天
作为广州当地一家重要的当代艺术空间,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在沉寂五年后重回大众视野,回归后的第二次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夜帘、星光、迭奏”从标题就显出暧昧不明却又氛围感十足的气质。
“70后”徐小国,“80后”张业兴、“90后”袁乐,三位作品面貌差异很大的绘画艺术家,会编织出一个怎样的美学结构?
以下文字为三位艺术家自述。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夜帘、星光、迭奏”展览现场

徐小国
星光情绪库

徐小国
艺术家
2019年左右开始,我从以前研究式的绘画(织体系列、球形组织系列等等)慢慢进入到个人性、情绪性更强的绘画。2020年之后,我们遭遇了新冠,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面对自我,面对生活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星光”系列的产生。


徐小国作品在“夜帘、星光、迭奏”展览现场
我从纸本画起,画了大概五六件之后,确定它能够附着、处理和输出自我的情绪,通过“星光”这样一种形态和语言,去表现人在时间中的种种感受,包括内心深处的不安感、焦虑感、迷失感等等。画面常常来源于我某个时段的的一个片段记忆,里面蕴含着复杂的时间累积,情绪堆积,记忆碎片的叠加。


徐小国 《星光习作》 57×76cm 纸本 2022
徐小国 《星光习作 1》 57×76cm 纸本 2022
我最初只用了一种蓝颜色,到现在慢慢增加成两种,前期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用色粉研磨的水彩,万物不可复制,用多少的水,多少的颜料,都是根据当时不同的感觉,所以每一张的蓝色都有差异,有的偏绿,有的偏紫……
这些纸本上的“星光”就像日记或随笔一样,记录下某个时间段的情绪。这个系列到现在已经做了三年,作品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它就成为一个庞大的情绪库,虽然这次展览只展出了两张,相信之后把更多的作品拼接到一起展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整体的蓝色之下,局部的每一张都是不同的。
除了两件纸本,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三件布面的“星光”,布面的色彩就丰富许多了,我一直对色彩感兴趣,也经常通过色彩或者氛围去传达我想要的东西。


我理解的色彩其实不仅色彩本身,而是艺术家建立的情绪内部世界,它是相对感性的,它是你在处理某种或某些情绪以后填在画布上的时间、世界、情景、氛围。
其实所有的主题、色彩、技法,都是基于你这个人本身,你选择了它们,然后通过画面传达出你对现实的反馈的感知,它不是说无中生有,而是与你这个人保持着特别有机的关联。
以前做研究性更强的绘画时,感觉给自己造了一个巨大的茧,在茧里面,所有的理性和感性都会被某种力量所控制,越来越觉得有压力,但其实这些压力都是自己制造的。
现在这种压力性的状态越来越少,这些“星光”是时时发生在我内部的情绪,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可以非常自然和放松地把情绪投射到画布上,在这种舒服的状态下,其实是不存在对与错的。

徐小国 《星光14》 200×250cm 布面油画 2022

张业兴
沿着记忆的小路

张业兴
艺术家
我的作品整体上说还是比较偏向传统的写实绘画,这次展出的创作于近四年的几幅画恰好都跟夜晚、室内场景相关,但其实我的作品整体上说是围绕着“记忆”这条线索展开的。




张业兴 《夜》 80×130cm 布面油画 2019
张业兴 《帘》40×51cm 布面油画 2018
张业兴作品在“夜帘、星光、迭奏”展览现场
所谓的“记忆”包括之前的经历,看到过的景象,各种各样的阅读,我都会留心搜集一些素材,有的给它画下来。
虽然长期围绕着“记忆”进行绘画,但无论在题材、内容、方法上可能都会有些调整,或许在别人看来变化不是很大,可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些比较的大推进。画面的东西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不过很直观的方面像是尺寸或色彩都会有变化。


张业兴 《夜》62×50cm 布面油画 2022
张业兴 《演讲者》 60×62cm 布面油画 2022
我自己一直认为在绘画中“技术”这件事还是挺关键的,当然叙说、文本、概念这些也很重要,但我觉得画的好坏,看一眼就会知道了,画的好就是画的好,这样的想法可能也和我在东北受到的那种比较重技术的绘画教育有关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趣味和取向会发生些许的改变,现在可能会越来越往回收,越来越喜欢安静和内敛的东西。


张业兴 《会议室》51×40cm 布面油画 2022
张业兴 《读信》80×60cm 布面油画 2022

袁乐
机械也可以是温暖的

袁乐
艺术家
架上绘画这个媒介本身是保守而传统的,但它的魅力恰好在于如何在一个有限的框架内寻找无限的自由,对画面的营造同时也是对自我心态的营造,高度集中精神的情况下,绘画有时是一种与自我的较劲。此刻每画下一笔,其实都是在否定过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袁乐作品在“夜帘、星光、迭奏”展览现场

袁乐 Expectations 160×200cm 布⾯油画 2022

袁乐 Telesthesia200×480cm 布⾯丙烯 2022
我喜欢站在作品的后面,看观众会对这些画面产生什么反应,而不是像导游一样引导观众把我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有时候别人让我介绍作品,我都会开玩笑说:“画的不是洗衣机哈哈”。
我的作品与机械相关,有些人从中感觉到速度、感觉到激情、感觉到冷峻与理性,或许也有些人感知到温暖,其实都对,也许机械比人温暖,发动机本身就很烫不是吗?

袁乐 Counterweight160×200cm 布⾯油画 2022

袁乐 Lines and curves200×160cm 布面油画 2022
我之所以选择机械作为载体,是因为它是我到目前为止最熟悉最适应的一种载体,我从小就很喜欢车,长大以后也玩车,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感情。
每当与一辆车初次相遇,你都会感受到它独特的脾气和性格,比如一个不稳定的悬挂就充满着刺激与不确定性,在你不留神时就会去到你预期之外的方向,与大马力的机器协作就像与一只有思想的野兽去抗衡,在控制与被控制的边界线反复徘徊。在长期经历这种过程后会有意识地去提升技术,胆量,从最初征服的欲望到相爱相杀,到相互制衡和最终的不离不弃。
这个过程其实和绘画很像,在我用画笔去创作的时候,需要快速调整心态,让手去跟上大脑,有时会很安静,有时又会非常暴躁,有时很有速度感,非常自由,就像我开车时坐在驾驶舱里面,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去追求某种平衡。

袁乐 Irritable160×200cm 布⾯油画 2021

袁乐 Regress40×40cm 布⾯油画 2022
我在美国出生,童年时期大部分在美国度过,中学时期回到国内,本科又在美国就读,之后再回到国内读研,目前在中央美院读博,对国内和国外的生活其实都比较适应。国外的学校或许更注重所谓个人主义的精神,国内可能更具体,更像一个线性的训练过程,各有优势。我觉得也许人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走动,才能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去客观理性地给自己作出决定和判断。
作为一个90后或者说95后艺术家,我认为这代人最大的共性就是特别没有共性,可能我们正好被生在了信息比较发达甚至是信息混乱的时代,接触到的生命体验比较多,没有被成熟地规划过,再加上又特别迅速地被吸入了快节奏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反应速度可能都会比较快,也都比较自我,所有的因素加起来也许会把我们带到更“独”的一条路上。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思维,也让我们可以以更舒服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夜帘、星光、迭奏
日期:2022年10月15日 - 2023年2月15日
艺术家:徐小国、张业兴、袁乐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黄子龙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GCAC)是 2013年创立的独立艺术机构,是广东当代艺术的积极推动者。
GCAC 整合不同领域的艺术资源,通过前瞻性的展览、学术研究、公共教育和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让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发生新的对话。支持跨界、跨学科和实验性的国内外艺术交流实践, 发掘最具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积极与各类机构、品牌合作,为艺术家、藏家及公众提供一个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2017 年,GCAC原址自广纺联园区关闭后,一直致力于新空间及美术馆的筹建工作,同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持续艺术项目的推进。
2021 年,GCAC崭新空间地处珠江南岸核心区域,向公众开放一个高品质的展览空间,融合时尚文化、艺术商店、藏家俱乐部于一体,引入多种运营模式,珍惜过去并在过去中积累经验,力求保持其延续性、专业性和先锋性,探索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