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仅十年,江小白却已经升级了三代酒体,这和长江之畔的上万亩的农场和近千亩的两大酒厂,融合成江小白酒业自然酿造生态区息息相关,被视为新名酒的江小白,也正在成为中国白酒创新力量的一面旗帜。

酒厂+农场的自然酿造生态区
以江记酒庄为起点,江小白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包括万亩高粱种植基地,包括酿造、销售、电子商务、生态农业旅游在内的全产业链体系都从此出发。
诞生仅仅十年的江小白历经了酿造技术的三次革新,从最初“一清到底”的川法小曲清香,到第二代单纯酿造法,再迭代到如今第三代“本味酿造法”。快速的产品升级迭代背后,是江小白对自身产品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陶石泉曾认为,“产品不是指包装,有没有穿那件‘衣服’不是本质,不论大酒还是一瓶小酒,里面美好的液体,那才是我们产品力的本质。”
正是这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江小白不断加大对酒厂的投入,截至目前,江记酒庄已累计投资近30亿元,拥有7个纯粮酿造车间,老酒储备4.8万吨,并且拥有4位白酒国家级评委、9位国家高级酿酒师、9位国家高级品酒师,人才储备堪比许多一线酒企团队。
除了酒厂农场本身,酿造种植基地所在的江津区白沙镇自然生态条件,更值得一提。这个小镇位于山川相间、丘陵满布的中国白酒金三角,与茅台五粮液是“邻居”,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左右。
白沙镇南有一座覆盖渝川黔交界地的山脉“四面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周边大山跌宕,河水萦绕流淌着自然秘境的灵气,让白沙镇成为了天赐的生态酿酒地。据悉,山的西面80公里,是泸州,再往西是宜宾,属于浓香型白酒五粮液的大本营;山的南面100公里,是习水县和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的地盘;山的北面则是重庆白沙镇,西南清香型高粱酒的发源地。
酒镇白沙,江小白的深厚积淀
花费十年之功打造的江记酒庄以及收购的了驴溪酒厂,是江小白酒业不断进化的产品力的重要依托。其所在的江津白沙镇,是清香型高粱酒的重要发源地。
1875年,县令王煌主持修订的《江津县志》在“土产”一卷中记载当地高粱称:“有赤白黄三种,均宜酿酒,故白沙烧酒称最。”江小白第三代酒体所采用的金皮糯1号,正是经过五年选种培育,在江津江小白农场种植的。

与世界大多数烈酒产区一样,江津不但盛产酿酒所需的优质原粮,同时兼具酿酒所需的地理资源,她地处北纬29度线附近,与茅台、宜宾、泸州同处酿酒金三角区域,白沙镇更地处长江谷地,四面环山,气候温和,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衍。
在16-19世纪,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商贸往来随着白银涌入和手工业空前发展而空前繁荣。地理环境带来优渥的商贸环境,使得江津白沙成为长江沿岸重要的商业市镇,江津烧酒也随之兴起。
这种与生俱来的外向基因,也奠定了日后诞生于此的江小白不断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品牌特质。
史载“江津产酒甲于省,白沙烧酒甲于津”,这里的“白沙”,正是距离江津上游百里水路的白沙镇。从明代嘉靖年间,白沙镇开始大量开设烧坊,如今在驴溪酒厂的厂区内,还有一条复原的清代槽坊街:二百多年前的乾隆时期,这条街上已有酿酒槽坊300余家,并形成了一条一华里长的“槽坊街”。
清末四川大儒赵熙当年顺江而下,在距离白沙镇还有十里时,就闻到了镇上的酒香,随即挥毫写下了一首七绝:“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十里烟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在赵熙写下这首诗的数年之后,驴溪酒厂就诞生于江津槽坊街,它是共认的“正宗巴渝老味”,2017年江小白斥巨资保护性收购的驴溪酒厂。
如今江小白纯粹清冽,不染杂味的酒体,亦来自传承数百年的江津烧酒技艺,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的酿造工艺,正成为江小白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江小白酒业基于它酒厂农场打造的自然酿造生态区,以扎实的产品精神、诚挚的消费者视角、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将江津一方山水,百年技艺传承和最广泛的消费圈层紧密链接,为中国酒业输出了江小白、梅见等诸多优秀酒品牌。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