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是第14个国际社工日,这既是社会工作者的节日,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子共同的节日。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6级学生苏妍双是战“疫”中的众多社工之一,她已在线上远程服务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隔离点的老人31天。
期间,苏妍双每日以电话交流为老人缓解焦虑、解决困难,教会老人使用手机网络支付,她服务的4名隔离老人已全部解除隔离回家。其所在的社工组组建资源链接组,改善服务对象伙食。

苏妍双在家中与服务对象语音通话。
苏妍双的工作手稿。
教会老人使用手机网络支付
2月13日,苏妍双在朋友圈刷到武汉市武昌区心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招募线上志愿者的消息,她当即报名。两日后,苏妍双以实习社工的身份成为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隔离点社工组的一名线上志愿者,开启了特殊的实习之旅。
由于武汉“封城”,苏妍双所处的社区志愿组织实行全员线上服务制。她每天需要联系身处隔离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心理需求,逐一登记,并设法通过联系商家、社会爱心人士链接所需资源。由此,打电话成为她助力前线抗“疫”的主要方式。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苏妍双并非第一次投身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与以往的实践实习不同,她这次的服务对象是60岁以上正在疫区隔离的老人们,他们具有老年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因为处于隔离状态,可能存在一些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刚参与志愿者活动不久,苏妍双服务的一位老人要为在医院隔离的老伴买充电器,但因充电器的起送费与网络支付问题,老人难以完成购买。苏妍双立即与店家沟通,并将手机支付的流程录屏,结合该视频教会老人使用手机网络支付。
苏妍双每早会与服务对象电话交流,短则5分钟,长则半小时以上。面对截然不同的服务人群,她起初紧张得说话磕磕碰碰,如今已能沟通自如。实际上,苏妍双遇到的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并不多,“我做的最多就是同老人们说话,表达我们的理解和关注,针对一些生活方面的需求,想办法帮忙解决。”
组建资源链接组,改善服务对象伙食
苏妍双今年大四,7月即将毕业。尽管她临近毕业论文提交初稿期限,但不曾中途放下志愿者组织的社工事务。“我利用早上的时间做志愿者活动,其余时间撰写毕业论文。”苏妍双说,开始很焦虑,在导师的鼓励与帮助下,毕业论文初稿也在见缝插针中顺利完成了。
在她看来,在这段时间里,家人是她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家人们得知她加入线上社区志愿组织后,纷纷加入到社会爱心人士联系群,为隔离老人捐助爱心餐和水果。
目前,苏妍双已经上岗31天,服务的4名隔离老人已全部解除隔离回家。随着所在社工组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苏妍双正投入到新一轮对隔离人群的服务当中。苏妍双表示,自己仍会坚持下去,希望身边更多的同学和朋友能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为战“疫”贡献自己年轻的力量。
除了个体的需求,苏妍双所处的社工组也关注隔离老人家们的共性问题,积极给予帮助。2月中旬,志愿者们了解到隔离点的老人们的营养跟不上,当即联系当地的粥铺、水果店、骑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组建了资源链接组,为隔离点的老人们提供诸如粥、水果等营养补助。
针对隔离老人开展的营养补助项目让政府意识到隔离点老年人的营养问题,并促进了相关的改变。“大约在2月底,有老人向我们反映隔离点的伙食变好了,早餐有鸡蛋,中午还会送一个水果。”
南都记者 贺蓓 周宇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