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岁爆红,41岁剃度出家病逝,她走了15年,人间再无“林黛玉”
文 | 读书君
1987年,36集古装爱情电视剧《红楼梦》在央视一套热播,引发万人空巷。
伴随着电视剧的热潮,初出茅庐的“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也因此而迅速红遍全国。
她似乎天生就是为“林黛玉”而生的演员,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像极了曹雪芹笔下那位温柔似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戏演完了,她收获了无数人给予的极高评价。直至今日,她依旧是那个无人能及的“林黛玉”。
有人说:“世间除了她,再无潇湘妃子。”似乎的确如此。虽然前后有N+1个林黛玉的角色版本,但是她饰演的林黛玉形象,俨然成为了一个无法超越的经典!
然而,天妒红颜,陈晓旭的人生,就像书中的林黛玉一样,充满了坎坷和悲痛。《红楼梦》戏拍完后,她自此再也接不到重要的戏,为了挣钱,她甚至下海经商。在感情上也坎坷,两度结婚。
2007年,陈晓旭选择遁入空门,然而在她落发出家不到三个月,却因为患乳腺癌而永远离开了人世,年仅41岁。
从此,天上多了陈晓旭,人间再无林黛玉。也自此,人间多了一对哭肿了双眼的年迈父母。
初出茅庐
1965年10月29日清晨,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因为生在朝阳初升之际,父母给其取名为陈晓旭。
陈晓旭的父亲,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是京剧演员。生在这样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里,陈晓旭拥有比一般人要多的艺术资源。但是,当时社会政策要求,读完初高中的学生需要上山下乡,父母担心女儿读书没用,要下乡受苦。
于是,小学四年级的陈晓旭,被进入了鞍山杂技团学习。父母希望她日后能够在艺术单位工作,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
人生许多不经意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你日后的发展轨迹。就是这么一个决定,让陈晓旭朝着艺术的舞台更进了一步。
1984年,中央台筹备电视剧《红楼梦》,在全国招募演员,消息一出,剧组每天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成百上千封自荐信、推荐信。
在这所有的自荐信中,一位年仅十八九岁的女孩的自荐信引起了剧组的注意,因为这是所有自荐信来信中资料最为齐全的,还附带了自己的诗作,此人便是陈晓旭。
导演看完资料,颇为满意。6天后,远在鞍山的陈晓旭,收到了回信,信中大致内容:
希望可以立即到北京面试,食宿自理。若为入选,路费自付。”收到信后,陈晓旭激动不已,又重新翻阅了一遍《红楼梦》。两天后,她请了病假,偷偷跑到北京,参加了《红楼梦》剧组的面试。
面试时,潘欣欣问了她上百个问题。陈晓旭一一对答如流。
初试过了,将由导演亲自面试。第二天,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
陈晓旭如约而至。
她瘦弱、苍白,身着一身浅绿色的衣裳,手中拿着滴水的雨伞,犹如从书中走出来的“林黛玉”。
初见,导演眼前一亮。
不过,她来早了,此时还没到录像时间。
导演问:是否能在北京等到录像?
陈晓旭摇头:“我瞒着剧团出来的,下午就得坐车回去。”
导演寻思片刻,让她留下了信息存档,回家等消息。两人走到电梯前,导演说:把这次来的火车票收好,以便于下次报销。
陈晓旭听完,心里暗自高兴。
进组《红楼梦》
1984年春天,她果然等来了参加《红楼梦》剧组的演员第一期培训的通知。
这是她《红楼梦》的开始。
不过,人生的竞争向来是激烈的,一个好的角色,无数人“争抢”。
当时,与陈晓旭竞争林黛玉角色的,还有同组的另外两位候选人:一个是张蕾,一个是张静琳。
如何选?
对比之下,导演认为,张静琳性格太活泼,缺少林黛玉那种弱柳扶风的柔弱、忧郁、病态的人物特质,最终安排她去试演晴雯的戏。
张蕾,长相俊丽,整体感觉也不错,但是年纪偏大了一点。不过,通过妆容处理,可以弥补缺陷。
而陈晓旭,虽然在气质、性格上都接近林黛玉,但是还不够漂亮,身体比较瘦弱,鼻子也有点大。有人坦率地说:“你不该试小姐,你看起来发育还未成熟。”
最终,一番选角下来,还是陈晓旭入选了“林黛玉”,张蕾演了秦可卿,张静林演了晴雯。
究其原因:
第一,张蕾虽然人很美,但是年纪偏大,而《红楼梦》中需要拍摄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常多,化重妆虽然可以遮盖年纪大的瑕疵,但是近景拍摄会显得非常假,不自然。
第二,陈晓旭的人缘好,大家都喜欢她。她幽默,善解人意,周贤珍曾说:“你就是黛玉,那么招人怜爱”。
第三,更因为陈晓旭的自信,她语出惊人说‘我就是林黛玉’,导演如果让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最终,陈晓旭如愿当选“林黛玉”。
如果说选角是《红楼梦》的一大难题,那么,后续的拍摄,更是艰苦。
导演王扶林与陈晓旭
譬如《红楼梦》中的那一场“黛玉葬花”戏,是全书中的重头戏,为了拍好这场戏,剧组上下,辛苦准备,忙了多日。
那是阳春三月,梅雨时节。终于等来了几个晴天,导演宣布开拍。
演员们穿着戏装,一次又一次地拍。十几个镜头,在寒风冻雨中,凄凄惨惨戚戚地不断得拍。
“预备——开始”,“停”,“重来”,“好,开始”……
美工道具组、化妆师、摄像、导演、演员……大家都神经绷紧。
然而,即便如此,也免不了各种失误和犯错。导演脸色发白,发怒责备:开什么玩笑,这是要耽误大家多少时间?
演员穿着一身纱衣,在三月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也许是环境太苦,拍摄压力太大,看着眼前泥泞地里的落花,陈晓旭深深地理解了林黛玉那份悲花愁苦的心境:
“试看春残花渐落……花落人亡两不知。”多么凄苦啊!
扛起花锄,走过羊肠小道,陈晓旭犹如书中的林黛玉,而当时的此情此景,又何曾不是她的心境?一个忧愁善感的葬花人。
书中的林黛玉精通琴棋书画,这对陈晓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拍“黛玉抚琴”时,镜头要求她要弹奏《高山流水》,向贾宝玉诉说心声。
但是,陈晓旭对古琴一窍不通。
为了演好角色,陈晓旭坚持不找替身,自己刻苦钻研学习起来,找来了名师去学琴。
老师让陈晓旭简单弹奏一下,陈晓旭很慌:怎么弹啊?我一点都不会!
老师听了,更慌,瞪大眼睛问:你一点都没有学过?我学了4年,才学成这个水平。你从来都没有学过,两天后不可能弹奏出《高山流水》!
陈晓旭苦练了两天,学出了一点样子。老师点头说道:你可以出师了,去吧。
最后,这场戏顺利地拍摄完成,导演甚至还夸奖了陈晓旭:想不到,你还是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最初,王扶林导演对这位年纪轻轻,名不经传的演员,能不能演好林黛玉这一重要的角色感到担忧,但是事实证明,陈晓旭的确就是“林黛玉”,她把人物演活了,她就像书中走出来的林黛玉。
如今人们提到《红楼梦》,首先想到的是林黛玉,想到的是陈晓旭的那张脸。她俨然成为了经典,难以超越的经典人物。
两度结婚
经过了3年的辛苦筹拍,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开播,引发万人空巷。
她们都从从籍籍无名的小辈,成为了街知巷闻的大明星,那时的陈晓旭才年仅21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因《红楼梦》爆红之后的多年里,陈晓旭除了演过《家春秋》中的梅表姐外,几乎再也接不到什么像样的戏。
陈晓旭 《家春秋》剧照
原因无二,因为她饰演的林黛玉形象过于深得人心,而且她那种清高、冷艳、柔弱的特质,实在和灯红酒绿、鱼龙混杂的娱乐圈格格不入。
几年过去了,《红楼梦》的热度渐渐消退了下来。
而几年间,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人间故事也在悄然变化。当初一起入组的人员,改名的改名,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高升的高升,出国的出国。
她也结了婚,又离了。
和黛玉相比,她的感情史要丰富一些。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叫毕彦君,比陈晓旭大十岁,是一个成熟的演员,在《大宅门》中,饰演过白二爷。
年轻时的毕彦君
当初,陈晓旭参加《红楼梦》的面试,也是受毕彦君的鼓励影响:
你的外形和气质都和林黛玉非常接近,你也喜欢看《红楼梦》,应该大胆地去尝试。拍完《红楼梦》后,他们就结婚了。
只是,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在《红楼梦》热播后,两人因性格不合离了婚。
在那之后,陈晓旭在电视剧《家春秋》中结识了王小帅,王小帅是北影导演系刚毕业出来的。陈晓旭被他的才华所折服,两人接触久了,产生了恋情。
只是,很遗憾,这段恋情维持得也并不久。
两人交往时,那时的陈晓旭正处于事业的迷茫期。
尽管那时她饰演梅表姐,但是这角色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改变。
她始终摆脱不了“林黛玉”那般哀婉的气质,她无法超越自己,超越角色,也为此没有导演敢找她演其他的角色。
那时的陈晓旭,不爱说话,也不合群。
而当时的王小帅,年轻又有才华,对未来充满了斗志。
他想去福建电影制片厂发展,而陈晓旭不愿离开北京,那是她成名的地方。
两人因此而产生了意见矛盾。商量无果,王男人最后选择了事业,奔赴福建发展。
最终,两人以分道扬镳,结束了这段恋情。
与王小帅分手后,陈晓旭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三年内搬了七八次家。
1991年,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任丈夫:郝彤,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帅气男孩。
陈晓旭与郝彤
当时还是个学生(北影学院摄影系)的郝彤,因为要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郝彤说服了陈晓旭来作品中饰演一个角色。
最初,陈晓旭觉得郝彤只是一个小毛孩,平时除了在工作上的接触,很少与郝彤讲话,而且性格上看起来高冷。
可是,看到这些穷学生经费紧张,每天吃最便宜的盒饭时,陈晓旭心一软,在拍摄结束后,只收了1000块钱的最低报酬。
善良的陈晓旭,给郝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郝彤经常找各种理由和陈晓旭见面。
随着两人接触多了,陈晓旭也渐渐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情缘。之后,两人一同投入到了广告行业,弃艺从商。在经过不断打拼,创下了身价过亿的家产。
1995年,陈晓旭为五粮液成功地策划了“名门之秀,五粮春”的经典广告,更是将事业提高到了新的高度。1996年,陈晓旭与郝彤创办北京世邦联合广告公司,她出任董事长,郝彤担任总经理,两人将公司经营得蒸蒸日上。
2001年,经历了将近10年的携手打拼,两人正式结为了伉俪,成为了患难与共的夫妻。
2004年,陈晓旭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陈晓旭
2005年,陈晓旭被《世界经理人》周刊评为“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遁入空门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命运这一说法呢?有人相信,有人不信。但是,有些时候,事情很奇妙,亦真亦假,你很难解释,又转得不得不信。
说起来也有些戏剧,林黛玉是典型的南方人,正所谓:姑苏林黛玉,性格像极了江南水乡的柔情。而陈晓旭是辽宁鞍山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搭的北方人,却演活了林黛玉的人生。和林黛玉一样,陈晓旭的人生,也充满了曲折凄苦。
如果说娱乐圈给了陈晓旭成名的机会,那么商业界,就是给了陈晓旭成成功的机会。
“林黛玉”搞起了生意,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以至于让不少外人听了,大吃一惊。
然而,和她在商业上的大获成功相比,她的另一个决定,更是让人吃惊!
陈晓旭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她的人生,并未真正走向美好。
似乎,她就像是被上天开过了玩笑一般。
“黛玉式”的人生,又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
就当多少人在羡慕陈晓旭是“人生赢家”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剃度出家。
而她的丈夫,对她一往情深,也跟着剃度出了家。
如此之景,让人想到了宝玉对黛玉的誓言:“你死了,我就出家去!”
当时,这则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陈晓旭只能出面解释。她说:出家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积极的人生选择……
或许吧,毕竟凡夫俗子很难理解,超越物质的伟大精神者的脑袋里,装着怎样的超凡思想。
陈晓旭出家,并非一时兴起,从1999年开始,她就开始学佛,时常听磁带。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后,出家似乎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过,也有人说,陈晓旭出家是因为疾病缠身,因为有人拍到她乘坐轮椅等情况。而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陈晓旭只是表示:稍有不适,并无大碍。”
那时,虽然她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一直忙于事业,没能孕有一儿半女。面对公婆的反复催生,陈晓旭总是说再等等。
谁曾想到,2005年,陈晓旭被查出乳腺癌。
害怕老人承受不住打击,陈晓旭选择了隐瞒病情,只告诉了姑姑陈文娜。
陈文娜悲痛不已,没把“秘密”守住,将病情告诉了哥嫂。
陈晓旭(中间)与父亲和姑妈
2007年大年初二,团聚的日子。在父母和岳父母都相聚一堂在家之时,郝彤当着四个老人的面,跪了下来,郑重地说道:“晓旭正月初六要出家,我正月十六出家。”
老人听完,有的当场晕了过去,有的抱头痛哭。
后来,尽管父母再三劝阻,但是依旧没有拦着年轻夫妇,出家的决心。
2007年正月初六,陈晓旭在兴隆寺接受了剃度仪式,法号“妙真”。正月十六,郝彤也跟着出了家。
患癌之后,爱美的陈晓旭,拒绝开刀、拒绝化疗。
她说:
“假如说动手术、做化疗能治好,或者是不用这个就死亡,那我选择死亡。”她选择每天服药,然而药物终究没能阻止癌细胞扩散,出家后不久,陈晓旭的乳腺癌迅速恶化。
当她到深圳治疗时,病情已经极为严重,同年5月13日,陈晓旭因患乳腺癌在深圳去世,年仅41岁。
陈晓旭的父母
自此,人间多了人间多了一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哭肿了眼泪的年迈父母。
写到最后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到黛玉之死,让人痛惜:“苦绎珠回归离恨天,病神泪洒相思地”。终珠以泪回报神的甘露之惠,泪绝之日,就是魂归之时。”而陈晓旭,不亦如此!
欧阳奋强曾说,“红楼梦是个魔咒,把演员的一生都困在了里面。”似乎,亦如此,不管是其他人,还是陈晓旭。
俨然,戏里戏外,她都活成了“林黛玉”。
写到此,读书君不禁想问:
究竟是“林黛玉”成就了陈晓旭,还是陈晓旭成就了“林黛玉”?
或许,都有吧。答案已经不重要,任由世人众说!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距离2007年,世间已过春秋十五载。
自她走后,人间再无“林黛玉”!
参考资料:欧阳奋强著,1987,我们的红楼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