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孕机构成都(一篇读懂)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1-09) 武汉试管婴儿 73 0

原标题:“花培工匠”十年磨一剑,助我国籼稻花药培养技术国际领先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丁榕

通讯员 谢娅 杨文

视频剪辑 李碗容

她当过化学老师,后又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进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后,她从洗瓶子做起,十余年只专心研究花药培养这一件事。她就是49岁的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李三和副研究员。

十年磨一剑,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近来李三和终于突破了籼稻花药培养力低下的瓶颈,建立了高效的籼稻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弥补了传统育种效率低的短板,相关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被业界广泛认可。

如今,“花培工匠”是她的代名词。依托这一技术,她参与育成了12个水稻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如今前来咨询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她毫不吝啬将籼稻花培技术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共同助力中国碗装中国粮。

李三和

冬去海南夏返武汉

她啃下籼稻花药培养技术“硬骨头”

11月1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粮食作物研究所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一头干练短发的李三和正认真观察着试验瓶内水稻苗的生长状况。实验室陈列着十余个光照培养箱,里面摆放着李三和的“宝贝”。“我每天来实验室,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这些瓶子。”李三和乐道。

打开实验室的一个光照培养箱,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了她口中的瓶子——近500个100毫升的三角瓶整齐摆放在培养箱。有的瓶中是花药刚培养出来的愈伤组织,它们被摆放在瓶底的四周,黄色的愈伤组织如同一颗颗小米,不少愈伤组织上冒出了绿点。有的瓶子里长出了水稻嫩苗,瓶底还盘踞着一团白色的须根。

水稻花药培养实验室

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将水稻穗取回,未绽放的花朵中就生长着花药。花药培养技术就是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诱导其分化,并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形成愈伤组织,随后使愈伤组织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芯片’。”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水稻首席专家游艾青告诉记者,杂交育种工作,杂交后正常田间繁育,一般要8-10代、4-5年才能稳定,而经过花药培养可以直接稳定。但此前籼稻花药培养力一直很低,难以在籼稻育种中应用。

2009年,李三和走上籼稻花药培养技术攻坚之路。取穗的方式、培养基各种成分比例、培养箱的温度光照等诸多细节,均需要她一步步研究探索。为了取到更好的水稻花药组织,李三和如候鸟一般,冬去海南,夏返武汉,穿梭在水稻田选取适合的水稻穗子,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衣背、蚊虫浑身叮咬是常态。

李三和工作中

2018年初,李三和研究的籼稻花药培养技术逐渐成熟。当年3月,一次籼稻花药培养后的出苗率让李三和喜出望外,“我现在都记得,当时一个瓶中放置4到5个愈伤组织,经过培养,一般有2个愈伤组织能长出绿点就很不错了,而那批材料的愈伤组织大部分都能长出绿点,最后的出苗率也很高。”

最后经过测算,他们的籼稻花药培养力高达17.55%,是文献报道最高培养力的8倍。2019年,相关技术成果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成果评价会上被专家组评价为“居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基于该技术的成果“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获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就是高效的籼稻花药培养技术。花药培养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提升了育种效率,这个技术非常好,李三和做得很成功。研究粳稻和籼稻都在用这个技术。”游艾青说道。

加班加点抢抓水稻培育期

助育种专家研发12个新品种

2022年,湖北省农科院又一优质籼稻新品种“润香玉”通过审定,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前李三和已经参与育成11个水稻新品种,广两优272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广两优5号和广两优272转让经费分别达188万元和402万元。这些都让李三和十分欣慰。

“李老师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做事很麻溜,效率很高。她给大家帮了很多忙,她做事大家也都很放心,做得又快又多又好。”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凯说道。2014年到此参加育种工作以来,每年李三和都帮刘凯做了大量的花药培养的试管苗,今年她又协助刘凯做了2000多瓶。11月下旬,刘凯将带着它们前往海南开展下一步南繁育种工作。

水稻育种的特殊性,花药培养技术也要抢时间。海南南繁的材料和武汉的材料,李三和要各做一季。她总是在水稻抽穗前就开始忙,得到水稻幼穗后,他们要在8到12天处理完,超过15天水稻材料便报废。每年五一期间和十一期间,李三和一头扎进实验室。今年十一,她就在实验室待满了七天。这其实是她秋季的工作常态,从8月一直持续到11月,李三和已连续忙碌数月,周末也没时间休息。“经常看到李老师很晚还在实验室,也经常赶不上饭点,她总是自觉地加工作量。”刘凯说道。

李三和工作中

处理水稻材料也是很精细的活,要先将材料用次氯酸钠浸泡20分钟。洗净后用滤纸吸干水,左手用镊子夹着幼嫩的水稻壳,右手拿剪刀从壳子底部剪开一个口子,再用镊子夹住壳子顶部,将其中的花药抖落到培养基中。这些都要保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处理过后的幼穗是不能过夜的,因此李三和经常吃晚饭后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做。

“可能是我要求高,也可能是我贪心,我想出的苗子更多更好。”李三和打趣说。为了实现自己的“贪心”,李三和就如同刘凯所说的那样总是自觉地加工作量。记者在她的实验台上看到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诸多数字。记录着她从2015年以来所做的每次花药培养时的数据,每个数据她都进行了详细分析。

实验室的试验瓶

“662、10.28、I3 、8 6 ……”实验室每个试验瓶的下方都写有一串内容,其中有材料编号、日期、培养基编号等。“因为每年材料都在变,更要探索出更多提升花药培养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李三和介绍。因此她详细记录下实验中的各类数据,尤其是培养基数据,今年秋季李三和就在不同阶段各研究了3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其一一做了记录,同时观测培养基效果。

洗瓶子洗出名堂来

业界同行纷纷前来取经

“她10余年就专注于一件事,埋头做事,发挥工匠精神做研究。如今是‘花培工匠’‘花培之花’,在籼稻花药培养技术上国内没人有她做得好,她掌握了独门绝活。”作为李三和的引路人,游艾青十分欣赏她。

然而人生的前半段,李三和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1996年,李三和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益阳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化学老师。1997年,李三和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一名军嫂。2001年,为了家人团聚和提升自己,李三和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李三和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2007年博士毕业后,李三和来到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本科化学出生,硕博才转入生物学领域,读博期间做的也是小麦育种工作,这让她在能人聚集的水稻研究领域一时无所适从。

既然走上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李三和选择迎难而上。她认真学习更多水稻知识,跟着同事下田收种子,在实验室帮忙做研究。“第一次到田地收种,看到田地里参差不齐的水稻很不理解,我们家乡的水稻都是‘一马平川’。”李三和笑着说。如今,看着田里高低不一的水稻,李三和却是了然于胸,她知道这些水稻中也许就有培育成功的优良品种。

李三和清洗三角瓶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最多的就是实验瓶,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水池中放着不少刚使用完要清洗的实验瓶。李三和拿起瓶子熟练地清洗起来,“这个事情是我们这个实验室最简单的活,谁来了都会做。”然而,最初李三和就是从最简单的洗瓶子做起。“年轻人做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洗瓶子是很简单,但李三和洗瓶子还洗出了名堂来,没辜负我的一番苦心。”游艾青说道。他告诉记者,团队每个人掌握一门独门绝活,科研的每个节点上都有做得很好的人,这样就可以更系统科学有组织地开展水稻育种工作,整体水平也会提升。

如今李三和已是花药培养领域的行家,每年都有不少业界人士慕名前来取经。湖南省知名的华智生物、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同行都曾纷纷前来交流。每年,李三和也抽出一部分时间协助中科院等单位开展花药培养工作,培育他们做研究所需的特殊试管苗。

“大家觉得我做得还不错了,但我始终认为可以做得更好,想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李三和告诉记者,自己会继续在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上前进,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极目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