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7日,2022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入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的共计4项,这些成果是近20年来,经过实践检验,已经证实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改善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
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功能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显著推动了免疫生物学发展,为器官移植、感染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由解放军总医院完成的“中国血液净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创建、实施与引领”,提高了中国血液净化诊疗和医疗质量控制水平。
由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完成的“脊柱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促进了我国脊柱畸形筛查、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标准化、均质化。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完成的“首次揭示人类生殖细胞与胚胎发育过程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诞生世界首例高通量测序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筛查试管婴儿”,提高了疑难不孕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使我国胚胎着床前遗传诊断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项目包括: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单位完成的“确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控制目标”;由中日友好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单位完成的“发现新冠肺炎康复者远期临床结局及危险因素”等,共计31项。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辰院士作《构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主旨报告。王辰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祉。当前,我国医学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存在着“量不足、质待高、碎片化、不均衡”等问题,亟需构建具有先进性、导引性、主干性和决定性四大特征,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王辰建议,要继续强化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厚植基础研究、大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完备的体系、充足的资源、先进的平台与生态成就我国医学科技的蓬勃发展。要特别关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体系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家临床研究、建设专科临床研究网络、制定临床数据标准体系、建立高素质临床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研究型医生职业发展激励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医学投入不足、全国临床研究网络未成体系、临床医学科技人才匮乏、高质量高水平临床研究产出少等现状问题。在推进构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亟需设立专门的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建设秉承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医学科学院,不断完善国家医学战略科技人才体制。
会上,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赵宪庚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乔杰、王松灵、贺福初、蒋建东和沈洪兵分别就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核医学医药健康产业链发展、临床医学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口腔医学创新转化、大科学计划、新药研究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等作专题报告,共议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略。(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姬薇)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