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体制备实验(固固加热型)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一)实验装置图:
(二)实验操作步骤:
1、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装药品——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3、定:固定装置——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试管位置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5、收:收集气体
6、离:撤离导管——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当导管移出水槽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三)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
原因
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便于药品均匀受热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回流至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橡胶塞即可
便于气体导出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或进入水槽,使水发生变色
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炸裂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盖上玻璃片正放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正放可减少气体逸出
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1、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处不需要塞一团棉花,因为氯酸钾不会堵塞导管,且氯酸钾较为危险,加热过程中容易引起棉花燃烧。
2、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3、加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
4、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二、气体制备实验(固液不加热型)
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三套装置的区别与联系:
1、A装置为最简易的装置,B装置和C装置分别使用了长颈漏斗和分液斗,因此BC装置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2、C装置可以利用活塞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同时节约药品,而B装置不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
1、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装置,药品加入的原则“先固后液”
2、使用B装置(带长颈漏斗的装置)时,要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伸入液面以下(进行液封),防止产生的氧气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一)试剂选择:
(1)不能选用浓盐酸:
浓盐酸易挥发出HC1气体,导致得到的CO2中含有大量HCl气体杂质而不纯。
(2)不能选用稀硫酸:
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3)不易选用碳酸钠等纯净的固体粉末代替石灰石:
因为反应太剧烈,反应速率太快,不利于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
(二)、易错点
1、不能选择稀硫酸:
不是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不能反应得到二氧化碳,而是由于产生了微溶性物硫酸钙覆盖在固体表面,反应停止,无法持续获得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氢气
(一)试剂选择:(1)不能选用浓盐酸:
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导致得到的H2中含有大量HCl气体杂质而不纯。
(2)不能选用浓硫酸:
浓硫酸能使部分金属钝化。
(3)
不能用硝酸
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产生的不是氢气而不是氧气。(3)金属要用排在氢前的金属,但是K Ca Na由于过于活泼会直接与水反应不能产生氢气
三、气体收集方式选择:
1、判断标准:
(1)密度: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E(比如氧气,二氧化碳)
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向下排空气法D(比如氢气)
(2)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水法C(比如氧气)
(3)万能瓶判断标准::先判断要收集的气体与集气瓶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再判断出口是哪,另外一个就是进口
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长进短出密度比空气小:短进长出
排水法(要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短进长出
四、电解水实验
(一)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二)、实验现象:
(1)通电后两电极上都产生气体
(2)两极液面下降
(3)正负极凝聚一段气体,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出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1:2
(4)气体检验:
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并生成小水珠。
(三)实验结论:
(1)水电解后产生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4)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口诀记忆:正氧负氢,氢二氧一(阴盛阳衰)(与化合价口诀区分)
(四)、易错点辨析:
1、氢气与氧气的比例:
(1)体积比:约为2:1
(2)质量比:1:8
(3)分子数之比:2:1(与体积比一样)
2、体积比不能说为2:1,而是约为2:1氢气在水中溶解度小于氧气在水中溶解度,使体积比略大于2:1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