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上演不堪一幕:宝妈大战孕妇,类似的事该怎么避免?
文 | 杂志之旅

4月23日,重庆高铁上两名女子发生激烈争吵。
前排女子对着后座带娃的女子怒吼,“不要带个孩子就不得了”。
女子称自己本来想睡觉,却因后排婴儿一直吵闹,非常影响睡眠。
宝妈也不甘示弱:“那你是个孕妇,你也不得了”。
两人互骂的声音,响彻整个车厢。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阅读量已达3.1亿。
这件事之所以令人争议,一方面是源于事件本身的普遍性,出门在外,谁都有过类似经历;
另一方面源于当事人的身份特殊。
一个是产妇,一个是孕妇,一个婴孩正在襁褓中,一个生命正在孕育中。
与其说是两个女人的巅峰对决,不如说是两个母亲的同病相怜。
一人的今天,或许也是另一人的明天。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次的评论区,大都持有宽容态度。
毕竟婴儿没有自觉,无法控制行为,出门带娃本就不易,这位母亲也是无奈。孕妇身体状态特殊,的确需要休息,脾气可能急躁。
有人觉得,本是同类,何必相残?
你以后也会经历同样的事。
你问责他人的话,也会重新回到你自己头上。
那名抱怨的女子,本来就是孕妇,现在歇斯底里,等孩子呱呱坠地之后,说不定也会哭闹不休,也会被其他人抱怨。
一位网友评论,只有自己当了母亲,才会理解母亲。
以前没娃的时候,无论坐高铁还是飞机,同程遇到小孩哭闹,都特别烦躁不耐烦,自从有了宝宝,太理解出行宝宝哭闹的情况,其实大人更着急。
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他人经历的事件,或许自己也会经历。
很多事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将心比心。

两位准妈妈的争吵看似个例,实际问题普遍存在。
专家表示,由于儿童自制力及执行力不足,公众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及家长,应尽量多些宽容和接纳度。
在高铁、地铁、候机室、候车厅,婴幼儿哭闹常常发生,少年儿童也频频出现情况。
比如喋喋不休说话,在座椅上胡乱蹬腿,大音量播放综艺动画…
很多家长会稍作干预,然而熊孩子不服管教,收效甚微。
孩子在家天天皮,在外换一个环境,更是撒欢。于是大人索性睁只眼闭只眼,任由孩子胡搅蛮缠。
只是苦了同程乘客,只能忍受无妄之灾。
如果有人忍无可忍,起身训斥小孩两句,家长恐怕还会护犊子:
他还只是个孩子!
成年人和小孩计较什么?

此前,网上流传一段大快人心的视频。
高铁乘客指出熊孩子的不文明举止,被一家三口辱骂。孩子毫无教养,家长也恶语相向、拒不道歉。
父亲说“你第一次坐高铁吧,我原谅你。”
母亲说“你这辈子别生孩子,生孩子得被养死!”
老太太说“嫌吵你坐高级车厢,没有法律规定不可以大吵大闹…”
身为家长不仅不制止孩子的行为,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反而以破坏秩序为理、缺乏公德为荣。
一家人的言论激起众怒,于是全车乘客纷纷发声,支持女子维权。
孩子打扰别人休息,道歉就完了,一开始态度诚恳,认识错误,事情也不会闹大。

所谓众志成城,以上熊孩子事件能被解决,是因为触犯了多数人的利益。
如果势单力薄的乘客,面对道德绑架,只能吃瘪,继续忍耐。
一趟高铁上,小孩子不停拍打置物板,多位乘客去劝阻,家长无动于衷,前排的姑娘一再回头,很是无奈。
同样买全价票,想要享受旅程,凭什么忍受人为折磨?
你不仁我不义,于是某些乘客有样学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把声音调大、用脚踩椅子、躺平占座位…
犯罪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破窗效应。
意思是说,被打坏的窗户,容易被扔进更多的石头,打得稀巴烂。
当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出现在环境中,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让这种现象变本加厉。
这种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必须有人管理。
公共场合维持秩序,既需要自觉,也需要规矩。
有人建议高铁设置“儿童车厢”“亲子车厢”“非静音车厢”等专门类别,以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每个人对舒适度有着不同需求,设立“专用车厢”,有助于运输部门提供更多精细化服务。
如果隔离出母婴室,哭闹声不会影响他人,母亲安抚婴幼儿也更放松,更容易让婴幼儿平静下来。
也有人认为,公共交通本就是公共资源,个人好恶并不重要,如果有更高的品质需求,可以消费升级。
不喜欢环境吵闹,你可以自己包车包机。
你支持车票涨价,升级成为商务座吗?
如果设置儿童车厢,把很多孩子集中在一起,家长一旦管理不周,一群孩子追逐打闹,必然会增加安全风险。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恐怕很难达到预设目标。

而另一些情况下,没有特殊区隔,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客观影响。
比如新手妈妈出门在外,要给孩子喂奶,却找不到休息室,总不能当众宽衣解带吧?
孩子嗷嗷大哭,引起众人注意,也是十分尴尬。
比如带着异性子女出门在外的父母,父亲往往不会带女儿进入男厕,但母亲往往会带着儿子进入女厕。
由此造成的不便事故,也并非个例。
某位博主发文称,上海某景区一公共厕所女厕内,母亲把男童带进女厕后,他在女厕隔间挨个弯腰偷瞄。
社交平台也有人吐槽,女性公共区域,男孩含量过高。
不少女性在使用公共女厕所、公共女更衣室、公共女澡堂时,常常看到男童“出没”。
他们进入女宾专用区域,就像在自家溜达一样,无拘无束。
有妈妈把男孩放车上,对着隔间,敞开门上厕所,大概是怕孩子走丢,一定要牢牢看紧。
有女士表示惊吓,当她们提出质疑时,部分妈妈却会出言辩驳,甚至理直气壮指责对方。
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你有什么好看的?
不可否认,家庭分工当中,母亲承担更多的养育职责。
带孩子的时间更多,烦恼也更多。
她们的做法虽然欠妥,但无恶意。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得当的孩子,无论男女都会有性别意识。
此前,江苏一位2岁女孩上厕所的视频火了。
当天爸爸单独带女儿出去游玩,想要上厕所,爸爸不放心把女儿单独放在厕所门外,于是打算牵着她进入男厕。
结果好说歹说,小女孩都坚持原则,十分抗拒。
我是女孩子,你让我怎么陪?
你那么大的人了,上厕所不会自己去吗?
网友们纷纷表示,女孩聪明可爱是非分明。
曾有研究表明,跟随母亲进入女厕女浴,对于男童不是好事。
长期耳濡目染,会造成性别意识错位、心理认知偏差。如果在成长关键期,没有明确的性别归属,青春期很可能会将自己默认成女性。
这个问题也有解决之法,多地已经开始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那就是第三卫生间。
公共厕所中另外设置的无障碍卫生间,不限定性别,专门提供给行为障碍者,或者协助不能自理者使用的卫生间。
越来越多家庭出行,提升该类空间的利用率。
毕竟,人是社会人,要兼顾自己的需求,也要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

网上有位母亲,讲述自己带娃的经历。
她的孩子目前三岁,从没坐过公共交通。
一是因为出生赶上特殊时期,担心病毒传染,因此很少出门。
二是因为孩子哭闹,怕会打扰别人,因此一般选择自驾。
作为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乖巧听话,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如家长所愿,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带大,隔代亲更不好管束,我只能做好自己的部分。
她的说法获得很多点赞支持。
有人认为,公共场合出现的小孩,不一定都令人讨厌。
关键是孩子是否规矩礼貌,家长是否对其不妥行为进行约束。
纯粹厌恶没有素质的家长,没有教养的孩子。
相反,人们看见靠窗认真写作业的小姑娘,进入电梯帮忙按楼层的小男孩,都会发自内心赞美:
这是谁家的宝宝好可爱!
不要让你的心肝宝贝,成为他人眼中的混世魔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