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很多,大致分为量器、容器和反应器。本文简要介绍了实验中使用的几种玻璃反应仪器及其注意事项,便于化学专业初学者对反应仪器的快速了解。
1.试管(test tube)
实验室常用仪器,可作为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收集少量气体,作为小型气体发生器。试管分为普通试管、具支试管和离心试管等。普通试管规格以外径(mm)×长度(mm) 表示,如12 mm×150 mm,表明该试管外径是12 mm,长度为150 mm。

注意事项:
(1)可以直接加热。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1/3。加热时必须用试管夹,夹在接近试管口部位。
(2)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并不断移动试管。这时应将试管倾斜约45°。
(3)加热使用试管夹,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也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4)受热要均匀以免暴沸或试管炸裂.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破裂。
2.烧杯(beaker)
简单化学反应最常用的反应容器,与试管相比,反应物量较多。此外,可用来配制溶液,加速物质溶解,促进溶剂蒸发等。
学生实验较常用规格有50、100、250、500 mL。烧杯外壁一般有白色容积标线,称为刻度烧杯或者印标烧杯,误差范围±5%。
注意事项:
(1)烧杯加热时,所盛溶液不能超过容积的1/3 。
(2)烧杯不能干烧,在盛有液体时方能较长时间加热,一般需垫上石棉网。平板加热电炉上可直接加热。
(3)拿烧杯时,要拿外壁,手指勿接触内壁。
(4)需用玻璃棒搅拌烧杯内所盛溶液时,应沿杯壁均匀旋动玻璃棒,切勿撞击杯壁与杯底。
(5)烧杯不宜长期存放化学试剂,用后应立即洗净、擦干、倒置存放。

GG-17玻璃和95料玻璃是常用的硬质玻璃。
GG-17料耐高温玻璃,是一种高硼硅玻璃,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硅含量在80%以上,玻璃内部结构稳定性极为良好,因此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热膨胀系数低,能承受较高温差,并具有良好灯焰加工性能,是制造玻璃仪器的良好材料。
95料耐高温玻璃:低碱高硼硅玻璃,不含钙、镁、锌、铅等元素,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能。
两种材质玻璃相关参数对比
玻璃种类含硅量应变温度退火温度软化温度耐热应急变温度(玻璃法)GG-17>80%520 ℃560 ℃820 ℃300 ℃9579%520 ℃540 ℃755 ℃220 ℃3.圆底烧瓶(round-bottomed flask)
烧瓶是用作反应物较多且需较长时间加热的、有液体参加反应的容器。由于平底烧瓶底部平面较小,其边缘又有棱,因此应力较大,加热时容易炸裂。
一般用作加热的反应容器是圆底烧瓶。
烧瓶的规格以容积大小区分,常用有150 mL、250 mL和500 mL。
按瓶口口径大小,实验室常用14口、19口和24口。
根据烧瓶口径数量,有单口烧瓶、两口烧瓶、三口烧瓶(如图示)等。四口及四口以下较为常用。

注意事项:
(1)烧杯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应放在石棉网上。
(2)实验完毕后,若有导管等,应先撤去,防止倒流,再撤去热源,等静止冷却后,再进行实验处理。
4.蒸馏烧瓶(distilling flask)
蒸馏烧瓶瓶颈部位有一略向下伸出的支管,是专用作蒸馏液体的容器。蒸馏烧瓶的规格以容积大小区别,常用为150 mL和250 mL 2种。
注意事项:
(1)烧瓶加热时,所盛溶液不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容积的1/3。
(2)烧杯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应放在石棉网上。
(3)蒸馏时先在瓶底加入少量沸石或者碎瓷片,防止暴沸。
(4)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沿平齐。
(5)蒸馏完成后应先关闭活塞再停止加热,防止倒吸。

5.锥形瓶(conical flask)
锥形瓶口小,底大,利于滴定过程振荡时,反应充分液体不易溅出,常用于容量分析中作滴定容器。锥形瓶的大小以容积区分,常用为150ml、250ml等几种。小容积可用于微型滴定。
注意事项:
(1)振荡时,用右手姆指、食指、中指握住瓶颈,无名指轻扶瓶颈下部,手腕放松,手掌带动手指用力,作圆周形振动。
(2)锥形瓶若需要振荡时,瓶内所盛溶液不能够超过容积的 1/2。
6.曲颈瓶(retort)
又称曲颈甄(zèng)。
容器顶部有一个磨口玻璃塞,侧方曲颈可通过接收器与玻璃容器相连,也可直接与斜置烧瓶相连,不需要橡胶塞或橡胶管连接,故而耐腐蚀性强。
一般实验室用来制备二氯化硫,硫酸等用。曲颈瓶的大小以容积区别,常用为125 mL、250 mL和500 mL几种。
注意事项:
(1)若需在铁架台上固定时,应使其瓶塞在最上面,铁夹来持曲颈近容器部位,让曲颈自然与桌面成一夹角。
(2)实验结束后,必须固定静置,待其冷却后,先将残留物从曲颈口倾出,再从瓶塞口加水,反复冲倒、洗净、放置。
例如:实验室制硝酸时,可从塞口先放入固体硝酸钠,再由此加入适当浓硫酸、塞紧瓶塞,微热,蒸出的硝酸蒸气直接由曲颈进入接受器,同时冷凝为液体。
内容来源:基础化学lab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
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