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史佳宝助孕生殖中心创办于2007年,是中国基因助孕的开创者,创办人均为从事多年医学、生物学专业人员,具有本科及博士学历。自07年首次开展助孕,已经让7000多个不育家庭获得了欢乐,改变了数万人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代 孕意义非凡。
兰史佳宝不同于一般代生孩子中介的是,我们的创始团队均为一群高学历高素材人才,致力于为客户获得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因此在医疗和孕妈管理上尤为人性化和规范化。
通过三代试管染色体PGS筛查,可以选择男、女。可以知道每个胚胎的性别,选择胚胎进行移植,而有一些机构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所谓的有经验的胚胎实验师肉眼辨别,这个是个虚假宣传,他们通常的做法是移植胚胎,验孕以后,在第七周抽孕母的静脉血,能够知道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怀的是想要的性别,那么就继续留下,如果不是想要的性别就流产重新移植,这种方式是非常残忍的,所以,如果确实希望选性别,建议去做第三代试管婴儿,国内的公立医院是禁止选性别的,只能寻求民间机构或者是选择海外医院。
“试管婴儿分不出男女吗?”大大的疑惑装满了老公小小的眼睛。
“对,不是所有试管婴儿都能分出来,一代和二代都不知道男女。”我的左手手背扎着等待对接麻醉剂的针头,针头后面拖着一根弯曲的胶管,我疼得不想多解释。“啥是一代、二代?”该来的还是来了,他在问,我却没有回答。不知道男女也好,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就像我的试管之路,往前捯两年,我也不相信自己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自我篇
从准备生孩子到现在前后五年,除去疫情影响,大约有三年都在断断续续地跑医院。西医、中医,大医院、小诊所,都跑了个遍。
第一次听到“试管婴儿”的方案,在2019年10月1日上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大早。北京的街道漂亮、整洁、空荡,路口的鲜花洒满阳光。我从医院出来游走在马路上,看到脸上有国旗图案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往天安门方向意气风发地行进,路过小吃店买了些包子带给可能刚睡醒不久的老公。之所以这么平静,是因为那时的我并没有把试管婴儿当作一个选择:或许自己就怀上了呢?或许就是下个月呢?

《夫妻那些事儿》剧照老公知道我体弱,便劝道,试管伤身体,你还是先喝中药养养吧。我不是怕苦的人,一碗中药一仰脖子就下去了,但工作强度却对按时喝中药不太友好。早起热好中药,太烫所以用保温杯带到办公室喝,虽然同事们总会嗅到中药味,大家也没有多说什么。到了工位我就埋头工作,常常一杯中药喝一上午。天天加班已经习惯,吃饭晚因而喝药也会晚,一顿中药下肚后腹胀斜倚,手机在手,睡眠也趁机延后。为了能够早点睡觉,“逃药”变成了我的“快乐星球”,而理智告诉我,丢掉的中药不仅是白花花的银子(中药确实太贵),也是我的治疗希望。于是,时间来到了36岁的生日。就在今年年初,我下定决心不再耽误时间,中医们总说:三年起步看疗效。我还有几个三年?趁自己的繁殖功能还没有剧烈衰减,不如来个痛快。

于是3月检查,7月底进周期,8月取卵,11月移植。试管就是这样简单干脆,在老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一代、二代的时候,“一代”已经进入我的体内。无须清楚,唯有等待。
孕友篇
手机APP告诉我,去往生殖医院的挂号问诊已超过80次——这也只是一家医院的数据而已。穿梭在医院的茫茫人海中,不免会目睹听闻许多故事:不耐烦的丈夫陪妻子看病,却因为等太久、没听到想要的结果而红着脸大声吵架;给妻子背包的丈夫,听到妻子不舒服给她按摩小腿,低声问她检查疼不疼;从外地来,被误诊过而影响身体、耽误生育的焦急的女性;已经生了女儿、还需要再生儿子却不得的大龄女性……

《82年的金智英》剧照等待喊号的时间往往很长很长,在医院的走廊里、座椅旁,在候诊室、打针室。在许许多多场景下,我看着故事的发生忍不住遐想,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如何?我疑惑着,生育对于一个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位女性又意味着什么?或许答案有很多种,但在我所停留之地、对我所见到之人,生育几乎会影响一个家庭是欢聚还是离散,会影响一位女性是幸福还是凄苦。

《产后调理院》剧照虽说都是问诊求医,但私心里却不想称我的“孕”友们为“病”友。我们的所求并非医病,我们只是求孕育而已。8月,取卵前一夜,我与7位素不相识的姐妹们一同住院。相逢何必曾相识?同一病房的我们很快熟络起来,大家聊起了彼此为什么试管、看的是哪个专家、挂了多少次号、从哪里来北京、住在哪个宾馆、试了几次;聊起了差点因为生不出孩子而离婚的内疚、聊起试管一代、二代的知识和彼此的雌二醇指标、聊起了自己的老公有多荒谬,住院前还要给他准备好第二天的早餐,不然他就会饿肚子……我们叽叽喳喳地聊着,就像是挤在一起取暖过冬的母兔子们,心已经紧紧地互相依偎。大家惊叹于某个姐妹如此坎坷的求医经历,惊叹于彼此的丈夫荒唐的竟如此相似,惊叹于病房里一个比一个高的雌二醇指标。

我默默地看了看结果报告单,我才是指标最高的那个。我惊讶得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心已经跳到嗓子眼了:这意味着明天的我可能会取出很多卵;意味着我可能会透支很多个卵子;意味着未来我的卵巢可能会更早衰老……我沉默了,想象自己年老的面庞和佝偻的身躯。熄灯后塞上耳机,开启音乐,可想而知,这是睡的极为糟糕的一夜。取卵过程一气呵成,痛并释然着。孕友们的取卵数量差异很大,同屋里有5个以下的,也有20个以上的,我们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不知是谁提议面对面建个群,看着群里一个个加进来的陌生人却有无比的亲切感,我把群名改成了“八姐妹好运吧”,屋里有人说,这个名字真好。或许,在这条试管之路上,最能理解你的,就是这群人了吧。
家人篇
跟父母聊房事,可能是传统家庭里最最最尴尬的的场景了。但当你无法怀孕时,父母会放下过往一切严肃、庄重、正经八百的“父母的样子”,拉着你大聊特聊,甚至追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怀不上?为什么没反应?为什么没高潮?为什么不频繁一点,正是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为什么不好好听我们说话!当我想快速结束对话时,他们还会传授过来人的成功经验。天哪,救救孩子吧,有些车不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开吗?和平谈话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气愤谩骂了。

《宝贝》剧照他们开始不理解我的生活、不理解我为什么加班;为什么点外卖;为什么去了医院还没有变化,做了那么多检查却没有解决方案;为什么要相信过度医疗的判断结果;为什么不趁年轻赶紧生一个;为什么不看看别人家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你还在浪费时间……一切不理解,都在时间的累积中爆发,成为每一个电话、每一次见面吵架的理由;成为每一次挂断、每一场离别的委屈与愤懑。但当我取完卵,虚弱地告诉家人,我已经做了什么,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时,父母只需说一句“跟孩子相比,还是大人重要,养好身体”,一切都峰回路转。在传统观念培育下的我,对家庭无原则的爱消除了之前所有不愉快,我只想记得现在的美好,记得父母依然像小时候那样,疼爱着我、呵护着我。
他者篇
这个社会怎么看待无子家庭?怎么看待试管婴儿?我没有大数据的支撑,只能从身边人的反应中得知一二。无子家庭,也就是“丁克”,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双方父母第一个想不通,传宗接代、儿孙满堂的梦想不能实现,还要被身边的朋友们秀一脸。谁的孙子特别可爱;谁的孙女跳舞好棒;谁家的双胞胎英文特别流利;他们在一个舆论压力巨大的生活圈中变得抬不起头,转而将愤怒倾泻给儿女。另一边,平日看似沉寂的亲友们纷纷出面,“你爸妈舍不得说,我可得说两句……”“你们想过晚年吗?晚景凄凉啊!”“等你想生的时候身体就不行了,要趁早啊!”“不生孩子的女人,人生是不完整的!”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引述的那样,有人认为“女人仅不过是一个子宫而已”。如果女性被简化为生殖功能,那么选择不孕育的女人该如何自处?

在我漫长的没有怀孕迹象的岁月里,在我被当作“丁克”的时候,我得以感受到传统观念带给人们的巨大、无声的压力。拜年时,隔壁的长辈会说,你的肚子怎么还没有动静啊,明年必须抱个毛毛回来;饭局上的陌生阿姨会问,为什么要丁克呀?没想过父母吗?上司会说,工作要做,但是孩子也可以要,越晚恢复越慢啊。有时会想,幸而我喜欢孩子,想要生孩子,如果我不想生,又真的顶得住这些压力和目光吗?我想生孩子,只是暂时没生出来,为什么要面临这么多奇怪的质疑和拐弯的指责?无解。

《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不如换一个问题:对于试管婴儿,你怎么看?有人很好奇,听说我去试管,会追问怎么取、怎么放;有人很理解,说身边好几位朋友都是试管成功,加油;有人很避讳,说不要跟亲戚们提起这件事;有人很猎奇,说等你孩子出生,你就可以告诉他/她,你是从试管里出来的了!一件新鲜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有保持好奇的权利,但不论遇到再新鲜的事情,也不该抛却为人处事的基本礼节:尊重。对他人的隐私保有尊重,对他人的人生少些品头论足,对不合宜的话语三思而后发表,这不是对待试管婴儿的态度,而是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

这段路途正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传统的力量、他人的观念,自己的选择。不论前路如何,我的心脏终归是变得更强大了。在远离“人生赢家”的道路上,在逆社会潮流行舟的波涛中,在每一个做完B超失望而归、不愿向任何人倾诉的夜晚,终有一个更强大的女性在你的体内诞生。
最后,希望大家在备孕、怀孕期间都能保持一个好心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补充充足的营养,如此才能提高备孕效率。
祝大家都能早日好孕哦!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