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的种植与植入,犹如我们种庄稼撒种子,需要优质的种子(胚胎),拥有良好的土壤(子宫内膜)。饱受摧残的良田,贫瘠是无奈的结局,我们要播种希望,就得拯救土壤,用现代化医疗技术清理土地,施肥浇水,淋洒甘泉,让生命在荒漠中顽强萌发。
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其容受性,是胚胎植入并生长的关键条件。这个过程发生在周期中特定的一个时期,称为“种植窗”时期,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均发生一系列分化,以适应胚胎种植的需要。该时期优质“种子”与富饶的“土壤”完成精密“对话”,成功后方能生根、发芽。
然而目前ART周期中子宫内膜薄的问题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面对贫瘠的土地,庄稼人只能倍加努力施肥。而庄稼的收成仍然无法与肥沃的良田相比。
至少需要多厚的土壤?
目前临床一般从子宫内膜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超声因素(例如内膜厚度、回声、容积和血流特点)等方面,对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行评估。在这些参数中,超声下内膜厚度的测量是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目前临床常将注射HCG日或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作为内膜评估目标。体外受精(IVF)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率呈正相关,越肥沃的土壤种植能力越高,收成也越好。
对界定能获得成功妊娠的最低内膜厚度,目前尚无统一观点,临床上认为种植日内膜>7 mm时,种植率会明显提高。
同时,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厚度仅6mm,移植高质量的囊胚仍能获得30%以上的妊娠率,因此仅因为子宫内膜薄而放弃移植也是不可取的。也有报道内膜仅4mm成功双胎妊娠病例。优质的种子凭借其顽强的生长能力在贫瘠的土地上一样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黄山迎客松在石崖缝里一枝独秀,就是一道生命的风景。
贫瘠的土地上种庄稼,该怎么办?
土地虽然贫瘠,但无法替代,又必须在上面种庄稼,需要我们怎样做,才能把种子种上去呢?
医生会依据每个人具体情况安排综合性治疗:
1、清理土地
对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导致内膜纤维疤痕化致内膜薄者,首先予解除病因治疗。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切除术(TCRA)于直视下,有针对性地分离或切开粘连组织,尽量恢复宫腔形态并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为进一步助孕提供条件。犹如我们种庄稼前,首先需要去庄稼地里仔细勘察一番,去除那些石子、杂物,希望能有一个足够的土壤空间培育种子。
2、勤奋施肥
内膜薄是很难改变的现况,转换下思路,我们来试试提高内膜接受胚胎的能力(内膜容受性)也许是有帮助的。“肥料”即临床上常用的刺激内膜增长的药物,如雌激素、阿司匹林等。如同农贸市场的“肥料”一样,有各种品牌、各种功效,这其中该选择用哪一种、用多少量合适,专业者(医生)会具体根据每块土地的特点给予指导。在配合用药的同时,中药调理及饮食调理也可能是有所裨益的,但也只是辅助治疗。
另外对顽固内膜薄患者,会在取卵或移植时向宫腔内灌注“营养液”,内含促进内膜细胞分化、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细胞因子,如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RP等,对其他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应用宫腔灌注后,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率均有所改善。
3、土质改善
生物电刺激脉冲理论上可改善盆腔局部环境及循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中,如特发性慢性盆腔、痛经等,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4、滋养甘泉
对严重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薄的患者,尝试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宫腔内灌注的临床试验,其内膜厚度得到改善,并提高了妊娠率。但是干细胞应用的指证、治疗方案一定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使用。
时代的火车疾驶而过,路旁垒石坡上,仍有草木茁壮成长,一片欣欣向荣,让人忍不住感叹生命力的顽强。在贫瘠的土壤里种庄稼的确困难,但我们需树立信心,不断努力。最终成长下来的那颗种子一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倾心珍惜。为了那个源自非凡的小生命,我们共同努力。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