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老妇张翠屏去世,儿子打开一木匣,发现国家欠她7000斤粮
1982年河北兴隆县一个老妇去世了,这个老妇本名叫张翠屏,丈夫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朱殿昆,因为办事麻利,被当地人称为“麻利嫂”。
丈夫朱殿昆在抗战的时候给八路军送信,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就剩下麻利嫂与儿子朱海清相依为命。
麻利嫂去世后,村干部和乡亲们都来帮助朱海清料理后事,在忙碌中,朱海清无意间在柜里发现一个黑木匣,这个黑木匣,没缝儿也没有边,大家不知道怎么打开。
乡亲们都以为黑木匣里藏着什么宝贝,就问朱海清是啥,朱海清说不知道啊,从来没听母亲提过。
有的村民就说可能是宝贝:“再穷的家也有箱子底儿!”
还有的人起哄说:“老人家藏了一辈子,准有值大钱的珍宝!”
乡亲们议论纷纷,朱海清只得把匣子给劈开了,打开一看,全愣住了,匣子里哪有什么金银财宝,只有两样东西,一件是用油皮纸包着的一张陈黄破碎的画儿,另一件是用牛皮纸包着的一捆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旧纸条儿。
村里面有点文化的老干部上前把快要破碎的画拼凑起来细看,这是一份交通图啊!从标记来看,这就是当地五指山的地图,都是一些人迹罕至地方的小道,大家猜测,可能是朱殿昆以前给八路军带路时所用。
相比于这张已经破碎的地方,那一捆用牛皮纸包着的旧纸条才让人震惊,打开之后,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一看就知道,这足足上百张的纸条,都是欠条啊!
从内容上看都是八路军当年在朱殿昆家里吃饭打的欠条,粗略估计,八路军欠朱家的粮食有7000斤。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曾多次发过公告,请手中有此类欠条的乡亲到政府兑换小米,一斤换一斤。
想到这里,在场的人无一不潸然泪下,要知道那个时候是麻利嫂最困难的时候,因为丈夫牺牲了,又没有被评为烈士,她一个人拉扯孩子,又干不了重活,是全村里日子过得最苦的人家。
欠条里的7000斤粮食,够他们娘俩吃上好几年的了,即使如此困难,麻利嫂也不想麻烦组织,也不去要任何的荣誉,就这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朱海清想到麻利嫂一直把这些东西保存在黑木匣子里,想必也不希望他拿去找政府兑换,因此在祭奠麻利嫂的时候,把这些珍贵的遗物,一把火“给老太太带了去”。
其实,这些年来,八路军一直有人在寻找麻利嫂,1949年3月,平津战役结束,整个北方的局势都已经趋于稳定,热河兴隆县委书记王佐民受到老领导,时任热河省委书记李运昌的委托,让他帮着找一对母子。
李运昌曾经担任冀热辽军区司令,抗战期间曾在河北、辽宁一带开展敌后作战。
李运昌交待说:“她救了我,救了我们冀东军分区,300名指战员免遭厄运,她对抗战、对革命有大功。她在领我们突围路上早产,我给孩子起名叫冰儿。”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李运昌所提供的消息又不是特别多,王佐民接到命令后寻找了一年,没有结果。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离开兴隆,王佐民还嘱咐自己的下一任继续寻找,有消息一定要通知他和李运昌。
1985年,兴隆地委党史公主任李景珍找到时任党史办副主任的佟靖功说,李运昌司令为寻找“冰儿”的事牵挂了40年,总是没个下落,“这回咱们扎扎实实寻找下去,为老司令分忧。”
佟靖功得此重托,心潮激荡,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冰儿”母子,让老司令了却牵挂。
佟靖功深知,想要找寻冰儿,必须要有更多的线索,因此当即决定进京找李运昌当面询问线索。
1985年3月22日,佟靖功包里背着几个鸡蛋,乘坐凌晨3点的火车火速进京,坐了4个小时的火车,早上7点到达北京,下车后一路打听,终于找到李运昌的住所。
得知是“老家来人了”,李运昌热情地接待了佟靖功,当佟靖功说明来意后,李运昌回顾过往,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线索,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事情他也记不太清楚了。
后来李运昌更是深情地说道:“我与‘冰儿’不单是个人关系,他反映了一个时代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佟靖功回到兴隆后,如打了鸡血一般,安排好工作,就一个人到李运昌抗战时作战的地方,寻找“冰儿”,之前几次没有找到,说明不好找,这次要下大决心,到相关的村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找,请那些老干部、老党员一起帮忙寻找。
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佟靖功走访了1000多户人家,却没有任何收获 ,但是佟靖功并不气馁,扩大搜索范围 ,继续寻找,又经过7天,走访了1500户人家,还是音信皆无。
转眼从春天到了夏天,佟靖功决定再次进山去寻找,这次去冀东军分区司令部驻扎过的地方,李运昌司令1943年就是在这一带活动的,很可能获得有用的线索。
佟靖功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但拿了半兜子药品,还备了双胶底鞋,又到五指山南麓山区走访了几千户人家。
从夏天,一直到初冬,虽然冰儿母子没有找到,但是却也寻找到一些当地抗战的事迹,总算没有空跑一趟,然而寻找“冰儿”母子一事,却被搁置了。
一直到1987年9月17日,李运昌的老部下专程来告知说“老司令又回忆起三条线索:一是冰儿的故事是1943年初在五指山突围时发生;二是突围时部队先找了地下交通员,因其在外送信,他家女主人挺身而出,完成了带部队突围重任;三是大嫂带路是在深夜,老司令尚不知大嫂和丈夫叫啥名,只是为孩子取名‘冰儿’”。
佟靖功
得到此三条线索,让佟靖功激动不已,当天下午直接就奔五指山去了,根据新的线索,通过五指山下解放乡的老干部的回忆,小五指山当时的地下交通员叫朱殿昆,1945年4月19日给八路军送信时牺牲。
朱殿昆的老婆叫张翠屏,为人仗义,飒爽,干活干净利索,手快、脚快、嘴也快,人称麻利嫂,以前专给八路军办事。
如果说到当时有人给部队带路,可能就是他们家,刚好他家也有个40多岁的儿子,年龄也能对上,唯一对不上的就是名字不叫“冰儿”。
佟靖功根据这些事迹推测,这肯定就是李运昌老司令要找的人了,于是又问麻利嫂家在哪?
乡里的老干部回答说:“早搬走了,听说麻利嫂不在了,儿子叫朱海清,在平安堡铁厂当工人。”
佟靖功心里暗暗拍大腿,怪不得找了这么久都找不到,原来是搬走了,于是立即赶往平安堡铁厂。
见到朱海清后,询问了他家里的情况,通过朱海清的话,人们才知道麻利嫂当时的事迹。
1943年1月21日傍晚,正值北方隆冬季节,正在热河省兴隆县五指山部署对敌斗争的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接到第八区区长王佐民派人送来的急报,说敌人已探知了他的踪迹,派出了7000多日伪军对冀东军分区进行突袭包抄,已经封住了所有下山路口,敌人打算将军分区机关300多名指战员全部消灭在五指山。
很多同学可能已经不知道热河省,在民国时期,热河省是现在河北、辽宁、内蒙三省交界处,后来撤销了。
当时八路军开赴敌后作战,冀东军分区可以说是最深的敌后,也是最靠近东北的地方,李运昌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就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在敌后,让敌人不得安生,因此敌人一直想把李运昌部消灭,这次更是出动了7000多人的队伍。
在敌众我寡的万分危急时刻,想要保存实力,只能带着队伍向五指山后转移,由于地形复杂,唯一能带路的就是地下交通员朱殿昆,然而当时朱殿昆去送信还没有回来,这可难坏了李运昌。
在这紧急时刻,朱殿昆的老婆麻利嫂挺身而出,决定为八路军带路,然而当时麻利嫂已经30多岁,还怀有七八个月的身孕,李运昌非常担心麻利嫂的身体状况,担心路上再有个好歹,他无法向朱殿昆交待啊!
见到李运昌由于,麻利嫂却爽朗地说:“咱山里人身子骨硬棒,麻溜儿跟我走!”
李运昌考虑到事态紧急,也只得带着队伍跟着麻利嫂突围了。
由于敌人在后面紧追不舍,麻利嫂带着部队翻山越岭,穿过原始灌木林,有时还会爬过数十丈高光溜溜的峭壁,由于怀着身孕,又过度劳累,麻利嫂在行军途中不慎摔倒在黑河谷冰面上,肚子开始疼了起来。
战士们刚要前去看怎么回事,麻利嫂对战士们说:“兄弟们离我远些。”
这时,大家才知道麻利嫂动了胎气,要生了,李运昌立即让战士围成一面墙给麻利嫂挡风,记得李运昌不知如何是好。
不久,传来呱呱的婴儿啼哭声,麻利嫂一口咬断脐带,战士们忙用大衣把婴儿包裹上,用用3条被子做成简易担架,把麻利嫂抬着走,最终部队顺利脱离险境,麻利嫂被安置在堡垒户家中。
第二天,李运昌提着红糖、白面还有鸡蛋前来看望麻利嫂,看到母子平安,李运昌如释重负,随即内疚地说:“当时天黑,我一时疏忽,叫你吃这样的苦,向大嫂道歉了”。
说着李运昌深深地向麻利嫂鞠了一个躬。
躺在炕上的麻利嫂坐了起来说:“司令员,您可折煞我了!没有共产党八路军哪有老百姓今天呀。要说谢承,乡亲们该谢你们。你们这一走,不知哪年再碰头,您就给这个孩子起个明儿,留个念信吧!”
李运昌想到,孩子是在冰上生产的,就给孩子取名“冰儿”。
1945年4月19日,因叛徒告密,朱殿昆在给八路军送信途中被敌人包围,为了不让信落入敌人的手中,朱殿昆把信给吃了,敌人最后没有放过朱殿昆,把他杀害了。
麻利嫂也被敌人逮捕,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甚至头发都被拔光,被放出来后,
麻利嫂就带着孩子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到罗圈沟村定居安家,一个人承担起了照看孩子的重担 。
为了保护孩子,麻利嫂不敢张扬丈夫曾经给八路军送信的事,也不敢提自己的孩子叫“冰儿”的事。
解放后,冀东地区的人民生活并不富裕,由于人多地少,百姓生活得很贫穷,而麻利嫂已经在战争年代伤了身子,再也干不了重活。
由于家里没有劳动力并缺乏经济来源,麻利嫂就硬撑着种点地,他们家的日子过得很艰苦,穷得冬天都盖不上厚棉被盖。
三年自然灾害头一年,麻利嫂实在撑不下去,就搬到距老家100公里的鹰手营子荒地沟开荒,搬家的时候,连一副像样的 碗筷都没有。
然而即使生活如此艰难,麻利嫂也从来不提曾经的事迹,即使自己的丈夫没有被评定为烈士,她也从来不去申请。
在罗圈沟村民的眼里,麻利嫂就是一个吃了一辈子苦的苦命人,没有人曾知道麻利嫂竟然是一个抗日女英雄,曾经为革命事业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麻利嫂的事迹一直到1982年以后,才逐渐被罗圈沟的村民所知晓,那一年,麻利嫂的病情加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孩子也快40多岁了,好歹算是成家立业了,虽说受了一辈子的穷,总要把孩子父亲,和自己的事情告诉孩子。
在病床上,麻利嫂把自己与丈夫帮助八路军的事情告诉了儿子和儿媳,讲完之后又一再嘱咐他们:不能因为做了一点事,就觉得光荣,那都是应该的,更不能因这些事向政府要照顾、给李司令添麻烦。
正是麻利嫂的这份坚持,才让李运昌40多年来没有找到麻利嫂。
看着母亲的眼神,儿子十分理解母亲,更佩服她没有向组织为父亲申请评定烈士的事情。
村里的干部再也看不下去了,在麻利嫂去世后的两年里,解放村党支部不断申诉与证明,1985年朱殿昆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尽管村里的干部已经知道麻利嫂丈夫朱殿昆的英雄事迹,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麻利嫂曾经救了300八路军的事情,由于麻利嫂临终时再三叮嘱朱海清“不要去麻烦李司令”,朱海清也没有提。
对于麻利嫂做出的贡献,李运昌是知道的,早在抗战胜利后,李运昌就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的下落,想要替当年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全体指战员向她说声感谢。
只是由于突围的时候太急,李运昌并未来得及询问姓名,只记得孩子叫“冰儿”。
在李运昌担任热河省委书记期间,曾多次利用工作的机会,到兴隆去寻找她们,但是都没有结果。
一直过了半个多世纪,李运昌已经从过去意气风发的司令变成了一个退休老干部,然而他此时却更惦记冰儿母子。
所以,尽管李运昌等人一直坚持寻找麻利嫂,却一直没有收获,一直到1987年,通过李运昌的三条宝贵线索,佟靖功才找到解放乡,通过干部们的描述,他才断定朱海清就是“冰儿”,随即到钢铁厂才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任务。
佟靖功等人还没有回到县城,电话就已经打到北京,李运昌得知地图和粮票的事后,一边哽咽,一边感慨地说,他寻找麻利嫂母子60多年,不光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研究共产党人生命的源泉。
许久,李运昌又说:“谢谢你们,我一定安排时间去看冰儿,看你们!”
1988年4月17日,已经80高龄的李运昌专程来到承德,去看冰儿,这个牵挂了半个世纪的孩子。
朱海清看到李运昌,喊了一声爷爷好,不仅放声恸哭,李运昌的眼泪也滴滴地流下,在场的人无一不动容。
见到了朱海清,李运昌似乎了却了一桩心愿,但是此时麻利嫂曾经带着队伍突出敌人重重包围的画面却不断出现在李运昌的眼前,李运昌恨自己没能早点找到麻利嫂,当面跟她说声谢谢。
由于年代久远,李运昌的岁数也很大,对于过去的人和事也只记得一个大概,那是他就迫切地想要再见一眼救命恩人的照片。
此后,朱海清又千方百计地寻找麻利嫂的照片,2004年11月29日,朱海清与承德电视台的晨曦、兴隆县人大郑立军进京,专程给李运昌带来了麻利嫂的照片,当时他们正在进山拍摄“千里寻冰儿”专题片,在麻利嫂故乡的乡亲家中寻找到了麻利嫂一生中唯一的留影。
李运昌老司令,手握麻利嫂的照片,回顾62年前的晚上麻利嫂带领大家突围的事迹,不禁泪水沾湿了双眼。
2007年,河北省评选庆祝建军80周年“河北省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承德市有5名比较合适的候选人,其中包括麻利嫂。
但是省里要求每个市只能选出一个人来参评,由于麻利嫂已经去世20多年,她的拥军故事大多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年代久远,影响力较小。
承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担心上报麻利嫂为候选人,会因为竞争力不强落选,如果上报其他人员,又觉得麻利嫂更适合当选爱国拥军杰出人物。
这让承德市的领导陷入到复杂的权衡当中,正在此时,双拥办收到了兴隆县罗圈沟村全体村民的一封联名信。
全体村民一致推荐上报麻利嫂为承德市参评候选人,并附上了麻利嫂在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和全国解放后宁肯忍受饥饿也不给政府添麻烦的感人事迹。
最后通过承德市新闻媒体的公示和群众选举投票,承德市最终确定推荐“麻利嫂”为参评候选人。
当省双拥办看到麻利嫂的事迹后,一致认为麻利嫂的拥军事迹虽然反映的是抗战年代的事情,但是麻利嫂却始终不以此为资本,向组织要待遇,反而是把秘密藏在心里,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麻利嫂的事迹反映出了党和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况且直到组织上辗转多年找到她时,她已悄悄地离开人世20多年,生前从未享受过一天“烈属"待遇。
在评选工作领导小组投票选举候选人时,麻利嫂全票通过,毫无争议地人选候选人员名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在全体评委和公众投票选举时,麻利嫂顺利当选“河北省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
得知麻利嫂顺利当选“河北省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的喜讯后,罗圈沟村全体村民自发集合来到“麻利嫂”的墓前,为她扫墓并献上了这个迟来60多年的奖杯。
朱海清也当即给在北京的李运昌老司令打电话,汇报了这个情况,老司令得知后,哽咽不止,一个劲地说:“应该、应该,这个奖早就应该给她!”
后来,仍在罗圈沟村生活的朱海清每年都要去北京与李运昌老司令见上一面,带去的是蘑菇﹑榛子、柴鸡蛋﹑铁山楂等一些土特产,每次老司令也不能让空着手回来,带的都是一些新鲜物件,直到2008年10月,李运昌老司令去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