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供卵自怀(又一部绝育丧片,生殖癌果然是人类绝症)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07) 武汉试管婴儿 48 0

毒药君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咱们国家对电影各种限制,却对广告如此仁慈。

曾几何时,我们在铺天盖地的治疗“不孕不育”广告里,过早地学习了《生理与健康》课程。

借卵,冻卵,试管,体外受精,这些词儿是不是特别熟悉?

它们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地面频道、小区街角,甚至还入侵到了小学教材。

基于中国人的传统生育观念,以及“二胎政策”的魔幻现实,这些广告肆意渲染幸福,美化患者经历。

而事实上呢,对于那些想要孩子又欲求不得的夫妻来讲,求子之路真的像广告里这么美好吗?

今天咱们要聊的这部电影可能要真实得多——

《私人生活》

Private Life

《私人生活》讲述了理查和瑞秋两夫妻因不孕不育备受煎熬,为了造人他们尝试了试管、领养等非常手段,最后甚至疯狂到向侄女“借卵”的过程。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它讲述了一个极其私人的故事,按理说这种生活小品应该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想要拍得出彩,并不十分容易。

可是影片于本月五号在Netflix上线之后,却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烂番茄新鲜度95%,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来讲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究其原因,还是毒药君刚刚讲的那句:太真实

这部电影是女导演塔玛拉·詹金斯时隔11年之后的回归之作,前作《萨维奇一家》曾入选《时代》杂志2007年最佳电影的前十。

▲导演:塔玛拉·詹金斯

而此次的《私人生活》的故事灵感来自于导演亲身经历,这让故事本身拥有真实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自传色彩。

故事的女主人公蕾切尔,年龄40+,是一名剧作家。

她的丈夫理查,47岁,职业和女主相关性很大,是一名导演。

他们是纽约市中心的一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夫妇,原本夫妻恩爱,生活幸福。

之前,夫妻俩一心扑在事业上,以至于结婚多年都没有孩子。

等到他们决定为这个家庭增加一个小成员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

两个人的身体状况让自然受孕化为泡影,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助孕医院。

然而,广告里求子观音显灵的神仙戏码并没有在两个人身上上演。

取精、冻卵、试管受精、胚胎移植,没有一样省心。

为了提高成功几率,蕾切尔还要打针排卵,并服用大量的药物。

可没想到的是,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理查又掉链子了。

原来,理查只有一个蛋蛋。

更无奈的是,他的排精管道被塞住了。

没办法,在医生解释完之后,理查也不得不换上病号服接受治疗。

就这样,夫妻俩双双沦落到手术台上,一副任人鱼肉的架势。

为了要娃嘛,两个人也忍了,反正已经努力了那么久。

可结果呢,因为蕾切尔的卵细胞发育得不好,人工授精失败。

难道求子之路就此终结?

蕾切尔和理查都有些不甘心。

正当两个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医生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借卵生子”

啥意思呢?

简单讲就是找别人借一颗卵子和理查的精子结合,最后放入蕾切尔的子宫。

这波操作理查表示可以接受,毕竟自己没啥损失嘛。

另一边,蕾切尔不乐意了。

what?忙活了半天,搞出一个和自己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宝宝,还得自己生?这是《使女的故事》现实版吗?

不过,这个时候两人已经基本走火入魔。

为了要娃,他俩已经付出了太多。

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领养被骗,

也几乎在这件事情上耗光积蓄。

此时的他们就像两个赌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经过一番挣扎和心理建设,蕾切尔最终答应了医生的建议,借卵生子。

不过,总不能随便找一个吧,这件事情要慎重。

外貌、学历都很重要。

这决定了孩子以后的基因条件。

于是,他们审慎地在网上查找合适的捐赠对象。

这件事也不容易,好的基因比较抢手,自己看中的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

没办法,只能转换思路。

两人心想,或许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陌生人不靠谱啊。

于是他们决定在认识的人中间找寻合适的卵细胞捐赠者。

最终,蕾切尔和理查把目标锁定到他们的继侄女萨蒂的身上。

萨蒂是理查哥哥的继女,所以和理查夫妻没啥血缘关系。

但因为萨蒂在纽约上学,理查夫妇又对她十分照顾,所以三个人的关系一直很好。

除此之外,因为热爱写作的缘故,萨蒂还是两口子的头号粉丝。

能帮上自己的偶像,萨蒂表示十分荣幸。

在她看来,能帮助别人组建家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很快,三个人便开始了新一轮的造人计划。

为了圆偶像的生子梦想,萨蒂甚至比理查夫妇更积极。

她主动调整月经周期,注射卵泡刺激素,为了避免排卵期怀孕,她努力和男友保持距离。

更夸张的是,她还自私增加了促卵泡激素的剂量。

这一通折腾之后,卵子倒是取出了15颗。

可萨蒂却因为过量的激素刺激、非正常排卵而住进了医院。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蕾切尔和查理终于开始反思一心求子这件事情。

自从求助助孕机构以来,两个人的生活便彻底失控。

他们几乎把自己扮成了生殖机器,每天都围着备孕这一件事打转。

两人的生活里不再有理性的交谈,也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夫妻俩每天都在被期望、焦虑、恐惧、失望的情绪操控。

如果说电影《塔利》是一部“美式反婚反育广告”的话,那么调侃一点讲,《私人生活》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效。

很多人以为,人到中年,孩子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

更有人认为,孩子是维系婚姻关系的关键筹码。

然而,当这种思想走向极端,以至于“不生孩子”被视为异类,“不孕不育”被当做某种缺陷遭人耻笑,所谓的“助孕”广告满天飞的时候。

《私人生活》选择用一对平凡夫妻的经历向观众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有小孩?

广告里不是宣扬“拥有孩子人生才算完整”吗?

可你看,当我们试图把这样一对一心求子的夫妻拉进现实之后,看到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被“求子”这一件事情填满,完全脱离了轨道,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更加糟糕。

当然,《私人生活》并没有打算炮制一个阴谋论漂洋过来抵制“二胎”。

它仅仅是发挥了电影的基本功能,为观众展现事物的另一面。

给那些粉饰现实,以敛财为目的求子广告一记响亮的耳光。

影片也没有试图说教,它用扎实的剧本、丰富的细节设置,饶有诚意地展现了一对夫妇在求子过程中的希冀、疯狂、脆弱与失落。

《私人生活》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私密,它将一件极其私人化的事情公之于众,满足了观众的偷窥欲望。

而现实中,那无数和他们一样的夫妻又何尝不是在决定求子之后,也不得已沦落为他人的谈资呢?

影片最后,蕾切尔被确诊为不适合怀孕,理查坦言,这个结果反而让他感到松了一口气。

孩子当然是天赐的礼物,可是过分的执迷会把人带进怪圈。

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谁都不必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公共认知而消耗自己。

或许,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远比盲目地适应别人要轻松得多。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