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试管婴儿(原创 西宁一市民遭遇电话轰炸……你也中过招!)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07) 武汉试管婴儿 54 0

原标题:西宁一市民遭遇电话轰炸……你也中过招!

市民刚买房,接连接到骚扰电话

“哥,你的房子打算什么时候装修?”“需要买房吗?我们这里有很多户型。”“需要贷款吗?”……1月4日,接连不断的骚扰电话让西宁市民小龙忍无可忍。

事情还要从小龙买房开始说起。去年,小龙准备买房时到很多小区看户型,每到一个售楼部,工作人员就让小龙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期联系。小龙没多想,就把姓名和联系电话写在了登记表上。从那时起,小龙每天开始接到各类推销电话。起初,小龙觉得没什么,拉黑了不少号码。去年9月份,小龙买下了一套房子。令人没想到的是,从买房的那天起,骚扰电话越来越频繁,每天轮番“轰炸”。

“我的私人信息肯定是在买房的时候泄露了,不然打电话的那些人怎么知道我买了房子,还问我什么时候装修。”小龙说,这样的骚扰电话,他每天多则接到五六个,少则三四个。每次接到此类电话,小龙总会向对方说明不需要,但之后还是会接到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屡见不鲜,网友很无奈

1月3日,有网友爆料,自从买了房子后,每天会接到五六个装修公司的骚扰电话,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但对方还是不依不饶地持续骚扰。这一话题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我都拉黑上百个电话了。”“我是被一个装修公司好几个员工骚扰,对方公司员工的微信加了不少。”“已经没脾气了。”网友纷纷道出了自己的遭遇。

记者搜索发现,包括西海都市报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曾多次报道过类似的新闻,但电话骚扰依旧难治。记者采访了身边50位朋友,50人均称接到过骚扰电话。“我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认识的电话号码一般都不会接。”市民郑女士说。还有市民说,骚扰电话持续不断,久治不愈,可能是推销公司和推销人员的工资提成挂钩,有时候明明跟对方明确说明不需要,也跟对方说明不要再打电话,但是有些推销人员依旧不依不饶。

“有些人接到骚扰电话会做标记,但标记很随意,也没有投诉或者报案的意识。”市民小杜说,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诉,也不知道到哪儿投诉。

相关部门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久治不愈

对于频繁的恶意骚扰电话,去年7月,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等13个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

《方案》指出,开展商业营销外呼的,应当征得用户同意,建立用户白名单并留存相关依据资料,规范外呼时段、行为等,不得对用户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用户明确表示拒绝后,不得继续向其发起呼叫。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整治骚扰电话现象,但是骚扰电话“久治不愈”。对于恶意骚扰电话,不少网友支招,可以下载拦截软件拦截骚扰电话和骚扰信息,可以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也可以求助公安机关。

对此,记者咨询了几家房地产售楼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称,公司明确规定不能透露客户的个人信息,但也免不了有些人会私自透露出去。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

青海延辉律师事务所东存贞律师说,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加强了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新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遇到装修公司不断的电话骚扰,市民可保存好相关证据,比如短信、家装公司电话、营销人员电话,再向公安机关报警,或是联合本小区的其他业主一起报案。

同时,市民遇骚扰电话可投诉,一方面可准确表达自己无装修需求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保留家装公司的推销电话录音、短信等证据,然后向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省消协可根据情况约谈、劝告、警告家装公司,要求其停止该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将依法交由司法机关裁定及处罚。

7招教你守住个人信息

1.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提醒: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等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提醒: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

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提醒: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身份证号。

提醒: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提醒: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6.微信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

提醒: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7.免费WiFi易泄露隐私

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提醒: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

西海都市报名记者/郭红霞|网络综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