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供卵试管公立医院(为什么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从接他放学时你就做错了)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09) 成都试管婴儿 46 0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出一座孤岛。

  而是养出一个懂得心疼父母、关心他人、具有责任感的孩子。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ID: boy666dj)

  01

  国庆节前我休假,便自告奋勇去接儿子放学。

  没想到,儿子看到我后,下一个动作居然是走到我跟前,示意我接过他的书包。

  我愣了一下,问他:“自己的书包干嘛让我背?”

  儿子却理所应当地说:

  “平时奶奶接我回家,都是她帮我背啊。”

  我没有妥协,而是坚定地告诉他:

  “那从今天起,我和奶奶都不会帮你背书包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儿子不满地撇撇嘴,嘟囔着:“别的同学都是家长背啊……”

  听到这话,我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果真如此:

  放学后,90%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孩子手里接过书包。

  而孩子,也都对此习以为常。

  由于接孩子的有不少是爷爷奶奶辈,于是,便出现了下面这一幕:

  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两手空空、大步流星地走在前方,年迈的老人却弓着腰、背着包在后面负重前行。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在演讲中提到的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平日里,魏书生和儿子出门,如果只有一个包,一定是儿子抢着背;如果是两个包,儿子就一手挎一个。

  直到有一回,一共三个包,魏书生本以为这次儿子肯定背不了了,正打算自己动手。

  结果儿子却说“不用”,说话间,背起一个,左右手又各拎着一个。

  看着儿子的背影,在后面空着手的魏书生感到无比欣慰。

  他知道,儿子长大了,自己的教育也成功了。

  第二件事是魏书生送儿子去上大学时所目睹的:

  他发现,校园里,不少家庭都是孩子趾高气昂地在前面空着手走,父母却“傻乎乎”地跟在后面扛行李。

  对此,他严肃地告诫家长:

  “你最悲惨的不是累着了自己,而是惯出了逆子这颗心。”

  同样是孩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明明自己的肩膀还很瘦弱,却事事以父母为先,想着如何为父母分忧;

  可有的孩子却从来不知道心疼父母,反而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照顾和庇护呢?

  有果必有因。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或许正是因为从你接他放学时,为他背起书包的那一刻,你就做错了。

  02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武汉地铁站内,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两手插兜,先是朝着母亲手里的行李箱猛踢了几脚。

  随后,觉得还不解气,又朝着母亲的身上踹去。

  一脚,两脚,三脚……

  女儿就这样毫无顾忌地接连踹了母亲六脚,一旁的母亲却始终畏畏缩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直到一位旁观的男子实在看不下去了,跟女孩说再打人就报警。

  但女孩却不吃这套,甚至要上去打这名男子。

  而这时,刚才还一直闪躲的母亲却突然站了出来,忙不迭安抚着女儿:“没事儿,没事儿,别生气。”

  或许有人会纳闷,这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冷漠的女儿和卑微的母亲呢?

  其实,只要对比一下母女俩的境况,自会有答案:

  这女儿打扮时尚,两手空空,俨然一副“大小姐”模样;

  而母亲却拖着两只大大的行李箱,身上背着大包小包,手里还提着两个袋子,跟“仆人”无异。

  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有的孩子心里只有自己、一点也不知道心疼父母?

  就是因为当父母的,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干,什么都替孩子做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凡事只考虑自己,不自私才怪。

  孩子6岁时,你帮他背书包、替他做值日,回家后,自己累得满头大汗,他却只关心晚上吃什么;

  孩子18岁时,你送他去上大学,帮他扛行李、给他收拾宿舍,他却抱怨你给他买的手机和电脑不如舍友的高级;

  孩子30岁时,你为了替他凑首付已经好几年没买过新衣服了,平时再口渴也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他却穿名牌、喝咖啡,张口闭口都是诗和远方……

  实际上,每一个自私、冷漠的白眼狼背后,都藏着一对无微不至,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的父母。

  把过度照顾当成了对孩子的好,把事事代劳当成了对孩子的爱。

  可结果呢?

  不过是千辛万苦,将孩子养成了一个家庭中最凶狠可怕的豺狼。

  03

  回家后,孩子奶奶一听说以后书包都由儿子自己背,顿时心疼不已,劝我说:

  “一个书包而已,谁背不一样啊?”

  我不赞同地摇摇头,问她:“您还记得老刘家那个小孙子吗?”

  此话一出,孩子奶奶便沉默了。

  老刘家有个小孙子叫阳阳,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家里人对他呵护备至,从不让他干一点活。

  但凡出门在外,永远是阳阳两手空空,一副悠哉悠哉的模样,身后跟着的大人大包小包、狼狈不堪。

  直到后来,阳阳的父亲在工地上摔断了腿,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可阳阳不仅不想着帮家里分担,反而变本加厉地索取。

  大学毕业也不出去找工作,整天就窝在家里打游戏,还经常使唤一瘸一拐的老父亲出去帮他买饭、拿快递。

  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破口大骂,说他们“人穷还生孩子,害人一辈子”。

  放任自流的父母,固然是不合格的。

  可有时候,无微不至的父母对孩子而言,又未尝不是另一种伤害呢?

  当父母一次次接过孩子手里的东西时,其实也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

  还记得游泳运动员孙杨吗?

  前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曾评价他:

  “孙杨的身材在中国运动员中,50年遇不到一个;孙杨的性格在中国运动员中,50年也遇不到一个。”

  在泳池里一次次创造奇迹的孙杨,在生活中,却一度被贴上“妈宝”、“巨婴”的标签。

  而这一切,都跟母亲的教育脱不了关系。

  自幼儿园时,孙杨就被游泳教练选中,开始接受各项训练。

  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几乎包揽了孙杨生活上的一切,以至于他到了五年级时还不会穿鞋,需要母亲帮他系鞋带。

  上学、放学,更是从来没有自己背过书包。

  这样无微不至的爱,让孙杨的心理始终停留在一个需要被人照顾的小男孩的状态:他爱哭、任性。

  屡次和教练发生冲突;在没有驾驶证的情况下,开着卡宴撞上了公交车;丝毫不避讳还有女运动员在场,就直接换泳裤……

  屡次陷入争议和漩涡,甚至耽误了作为运动员最宝贵的时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若是父母对孩子太好,爱得太无微不至,孩子只会被束住手脚。

  最终,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巨婴,既没有能力应对生活,也经不起挫折和风浪。

  04

  畅销书作家沙拉·伊马斯是一位在上海出生的犹太人。

  当她带三个孩子刚从上海搬到以色列时,曾一度以为爱孩子就是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打理好一切。

  直到有一回,看到她手忙脚乱地做好饭,又给三个孩子依次盛饭时,邻居实在忍不住了。

  于是,邻居不满地训斥了孩子一番:

  “你们怎么能像客人一样看着妈妈忙活,也不伸把手帮帮妈妈?怎么能一动不动等着妈妈来伺候你们?”

  又给了沙拉当头一棒:

  “父母能给孩子许多爱,却不能代替孩子长大。

  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爱是要有质量的。”

  这番毫不留情的批评点醒了沙拉。

  从此以后,她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

  就这样,三个孩子变得独立、有担当的同时,也越来越懂得心疼母亲了。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其实都迫切地渴望长大,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父母分担。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抢过孩子手里的“背包”,剥夺他付出的机会呢?

  十二年前,一张父子合照曾火遍全网。

  照片中的父亲名叫冉光辉,是靠着人力搬运货物的“山城棒棒军”中的一员。

  如今,时光荏苒,皱纹爬上了他的脸庞,也让儿子冉俊超从一个懵懂幼童长成了一个坚强的少年。

  为了报答父亲的辛苦,儿子从小名列前茅,还是班里的班长和历史课代表。

  学习之余,儿子还会经常和父亲一起扛货。

  有一年春节,儿子在给父亲的信里这样写道:

  “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不需要你去那么拼命,我可以跟你们分担一切。

  爸爸,我非常感谢你用扛货扛来的钱养育了我14年,我现在很想对你说一句:

  爸爸,我爱你。”

  其实,一个孩子真正的幸福感不是来自于接受,而是源自于付出。

  当父母试着放开手,给予孩子一个心疼父母、关心父母,为父母做事的机会时,他自然会在双向互动中找到幸福的密码,成为更好的自己。

  05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之前看过的小视频。

  不知名的街道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扛着几大包加起来都快赶上他身高的货物,卖力地向前走。

  男孩的妈妈则跟在他的身后,身上也背着垒得高高的货物。

  因为心疼儿子,哪怕已经不堪重负了,妈妈依旧费力地伸出一只手,想要帮儿子分担一些重量。

  而男孩意识到妈妈的“小动作”后,却并没有安然接受,反而径自加快了步伐。

  一个小小的视频,里面既有父母对孩子最朴实的关怀,也有孩子为父母分忧的孝心。

  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治愈。

  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替他承担一切,而是给他一个回馈父母的机会。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感受过父母给予的温暖后,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用爱和付出去照亮别人。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