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追梦记—
朱跃花:我们更要尽力把村里的事做好,让大家一起富裕
9月2日傍晚,海雀村下起了小雨,空气清冷湿润。
等到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培训的学员退房后,村民王光敏赶紧将自家的民宿打扫干净,准备迎接下一批客人。
民宿是一栋二层小楼,装修雅致简约,青瓦白墙与后面的山林相映成趣。“入住的人员由教学基地统一安排,客源稳定。4个房间8个床位,一年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这样的生活挺好的。”收拾着床铺,王光敏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18年前,王光敏不顾父母反对嫁到海雀村。“那时候的房子是泥巴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吃饱饭、住平房、有活干,就是我们当时的梦想。”
王光敏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张老照片,是她的丈夫王兴方和3个孩子坐在一辆崭新的拖拉机前,尽管有点模糊,仍然能看到他们脸上满是笑容。
“都是多年前的事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再到拖拉机,现在又买了一辆越野车。”聊起照片里的故事,王光敏笑得格外开心。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夫妻俩勤劳肯干。丈夫王兴方经过村里组织的技术培训,成了砌墙装修的熟练工;王光敏除了开民宿,还瞅准村里220户人家光小汽车就有90多辆的商机,开起了洗车场。“两个人加起来,一年收入8万元以上。”王光敏一脸乐呵呵。
王光敏夫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90后”女青年朱跃花的梦想照见着未来。
1994年出生的朱跃花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女大学生。她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文朝荣老支书背着镰刀上山巡林。“文爷爷跟我说,小娃娃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大学走出去。”
2017年,朱跃花大学毕业,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参与脱贫攻坚。“带领乡亲谋发展,就是我的梦想。”如今,朱跃花已是海雀村村委会副主任。
朱跃花大学主修美术,回村第一件事,她就瞄向了村里苗家人都能做的手工活,并通过网络销售村民自制的手工产品。在朱跃花家堂屋里,除了沙发和桌子,地上铺的、墙上挂的都是她手工缝制的苗族饰品。她还与我们分享了她年初结婚时的照片,身穿亲手缝制的苗族嫁衣,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这些年,在她的带动下,村里10多家人靠苗绣脱贫增收,最多的一家一年能有6万多元的销售额。“现在村里建起了服饰加工厂,我们准备邀请相关专家来指导,把苗族服饰产业做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开发更多民族文化产品。”朱跃花信心十足。
“过去极端贫困的条件下,我们的老一辈没有一个人抱怨,只怪自己不争气。现在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更要尽力把村里的事做好,让大家一起富裕。”朱跃花说。
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能笑着诉说过去经历的苦难,就能扛起未来丰盈的梦想。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