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旦,江西景德镇市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景德镇一年一度的新年首窑开窑仪式正在进行。各方游客被邀请参与新春点火和开窑仪式,感受新年新气象,祈求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天下客游景德镇 ,谁人不来皇窑行——景德镇皇窑
景德镇大鼓《开窑》:听我瓷鼓一通敲,瓷乐声声唱开窑……

浮梁三贤湖
景德镇是闻名天下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景德镇于东晋时期设镇,始称“昌南”,唐朝时更名为“浮梁”,直到宋朝时才定名景德镇。宋真宗年间,因昌南镇烧造的青白瓷质地优良,而为宫廷御用,于是以宋真宗年号“景德”命名昌南镇,从此,景德镇之名延续至今。

景德镇御窑厂是专为朝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研究馆员江建新:到了南宋和元朝时,窑业就集中到镇区了。这个时候就开始有移民的情况。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明代中晚期,那个时候产品非常丰富,就需要大家在一起,节约很多劳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陶瓷生态。这是景德镇唯一的,所有的产瓷区都不具备的,形成了一个移民城市。它就是陶瓷生产的需要,陶瓷生产本身的特性造成的,是多元文化的,不停地需要外来文化加入和融熔,才能使城市和技术不断进步。

青花始创于元代,至明代已臻成熟,分别创出了“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的独特风格。
宋室南迁后,江北名窑均毁于战火,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纷纷南来,南北制瓷技艺从此在景德镇地区碰撞交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文博副研究馆员白光华说,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不仅创造了美妙绝伦的瓷器,也深刻地改变了景德镇地区的人口格局和语言习惯。

粉彩是景德镇创制的新品种,其发展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
白光华:因为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很多人依靠这个谋生。元代以来就有很多外来人口,他们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最明显就是晚明以后周边的移民,形成三大帮——“徽帮”“都昌帮”“杂帮”。他们来了之后互相要交易、交流,彼此也听得懂对方的话,有意识无意识地互相交流之后,语言就慢慢交融、融合在一起了。
景德镇话属于赣语,和南昌话在语感上更为接近。很多地方方言都留有古风余韵,而景德镇的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充满浓郁瓷都遗韵的词话,别具一格。

景德镇夜景
白光华:景德镇烧窑用的是松柴,把它点着,开始是急火,之后要“郎”火。点着后烧湿柴,湿柴一个是火不大,第二可以经“熬”火,让坯的温度不会急速上升,特别是大件像大龙缸,坯体很厚,升温太快了会炸掉,用湿柴“溜”火,维持一个保温状态。所以景德镇人感悟人生:宁呐就是干柴搭湿柴(人啊,就是干柴搭湿柴)。家庭生活、夫妻生活、朋友之间的相处或者共同做一个事情,有时候要干柴搭湿柴。这就是陶瓷文化的运用。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时光流转,千年不灭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时光流转,千年不灭。每簇跳动的火焰背后,都有一段悠远的历史。千百年来,一代代景德镇人将精彩绝伦的技艺熔进精美的瓷器里,也将他们的热爱与渴望深深地刻入传世的作品中,他们要将全世界古往今来的美都小心翼翼地保存住,留给更远的未来。
景德镇陶歌: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寻常工作经千指,物力艰难哪得知……
来源:央视新闻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