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今年85岁的罗伯特·爱德华兹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他因创立体外受精技术而获得这一奖项。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而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自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呱呱坠地,全球已有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通过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下一代。世界上首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如今已经32岁,并已结婚生子。
罗伯特·爱德华兹1948年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农业和动物学专业;1955年获得爱丁堡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56年至1978年从事生殖生理学研究,并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2001年,由于在人类不育症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获得美国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2006年,罗伯特·爱德华兹来中国参加医学年会时,曾公开反对“生殖克隆人”,并表示自己坚决不做克隆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的公布揭开了今年“诺贝尔周”的序幕。未来一周内,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将陆续揭晓。 (晚宗)
背景资料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十年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 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 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 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 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 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 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 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新华)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