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借卵试管医院(原创 坚持“老来生子”的人,多半是这几种人)

第三方分享代码
admin 3年前 (2022-10-16) 成都试管婴儿 45 0

原标题:坚持“老来生子”的人,多半是这几种人

五六十岁了,你还会要孩子吗?

在网络里,答案有很多,但是建议“不要”的占多数。

网友“好孕传承”说:“女人五十岁,谈养老太早,谈生孩子太晚。能不能生,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也有网友举了一个例子:“演员钟缇丽50岁了,还想生第4胎。”

再往后看,六十岁,七十岁,要生下一个孩子,就更尴尬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坚持“老来生子”呢?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理解?

01

再婚的人,女方年纪不大,孩子可以维系感情。

在多年前,湖南宁乡县的文长林是村医,帮张凤的父亲治病。

张凤家很穷,但是文长林没有另眼相看,而是风雨无阻地关照着。时间长了,张凤对文长林有了好感。

父亲过世后,张凤决定嫁给文长林。当时,张凤二十八岁,文长林近七十岁了。

很快他们就有了孩子,还得到了很多人的祝福,大家都说,张凤是来报恩的。

不管怎样,他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很多男人,在妻子过世或者离开之后,另外找了年轻貌美的妻子,因此他会很乐意看到孩子的到来。

从感情的发展趋势来说,有了孩子,夫妻感情会越来越好,并且生活不会显得枯燥无味。一家三口、四口,符合我们的“传统观念、审美观念”。

总有一些女人,在五十岁之后,遇到了真爱。但是没有孩子,似乎是爱情里的遗憾。带着这样的想法,夫妻两个人,也会想办法通过试管婴儿等渠道,获得生育权,建造一个比较完整的家。

正如周国平在《爱的五重奏》里写的:“历尽人间沧桑,阅遍各色理论,我发现自己到头来信奉的仍是古典爱情的范式:真正的爱情必是忠贞专一的。”

惦记着心上人,想着孩子,心就有了着落,未来的日子多苦,也不会害怕。坚持下来,幸福的岁月,仍旧可以期待。

02

感情很好的夫妻,孩子带来快乐。

2019年,山东枣庄的黄维平、田新菊夫妇有了一个女儿。田新菊的年龄六十多了。

有人认为,这是国内自然受孕的最高年龄记录。

女儿的到来,到底是好,还是 不好呢?他们的成年儿女认为,这是无法接受的,还提出了断交的想法。

同时,为了养育女儿,这对老夫妻比以前更忙了,把带孩子的事情,重新来一遍。早起,做饭,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嬉闹,累着,并且幸福着。

面对人生中的意外,夫妻俩一致想到了:“生吧,这是老天的奖励。”女儿的名字,也叫天赐。

为了给女儿更多的爱,夫妻两个人更加注重健康。

单纯从夫妻两人的角度来说,孩子来了,爱情更好了。这是一件好事。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又有什么困难,他们想过,但是相信都能熬过去。

徐志摩写了一段话:“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情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这样的道理,在任何年龄都是管用的。

换一种角度看家庭,我们还能这样想:爷爷奶奶帮忙带孙子、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这是其乐融融的景色。老人带自己的孩子,也是。

总有一些意外,经过刨根问底,就不意外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多人没有办法走出世俗的逻辑思维。

03

失独的夫妻,想办法挽回家庭幸福。

十多年前,60岁的盛海琳不管不顾地生下了一对女儿。

流言蜚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她和丈夫却不以为然,因为不久前,他们失去了女儿女婿,觉得人生崩塌了。

家里有了孩子之后,人生又燃起了希望。他们还想办法打工赚钱,留下存款。现在,盛海琳的老伴中风了,家里也不得不请保姆,但是生活还在继续,也不会太差。

雨果说过:“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做过父母的人都明白,关爱孩子,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也是老年时期的精神寄托。也许,孩子不能好好孝顺自己,但是能隔三差五打个电话,过节的时候,能够吃一顿团圆饭,就很开心了。

虽然孤独是可以享受的,但是很多人仍旧害怕孤独。没有孩子,就像掏空了精神上的一切一样。把精神世界进行修补,也未尝不可。

04

俗话说:“未经他人苦,不劝他人善良。”

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老来得子”的现象呢?不能单纯地说风凉话。

“他们对孩子不负责;要是过世了,孩子给谁;都是爷爷奶奶了,太不知廉耻”之类的话,建议你不要说。

其一,善待喜欢孩子的老人。他们的生活需要有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要懂得,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不能用常规的办法去做。

其二,看好喜欢孩子的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在提升。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处可见。如果是五十岁有了孩子,还能抚养到二十多岁。

其三,积极帮助他们。不管是老人帮忙带孙子、外孙,还是老年父母带孩子,都要搭把手。老人不容易,孩子也需要社会的关爱。哪怕老人意外过世了,孩子是无辜的,需要快快乐乐地长大。

哲学家说:“存在即是合理。”

对别人评头论足,不如给个笑脸,让社会多一点温暖。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