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题整理】高考地理热衷的小农业,让地图说话:以图识中国农业,中国九大农业区分布图!农业地域类型图的判读
欢迎点击收看地理小视频
河谷农业
视频来源:网络
灌溉农业
欢迎点击收看地理小视频
河套平原 灌溉农业
视频来源:网络
绿洲农业
欢迎点击收看地理小视频
新疆绿洲农业
视频来源:网络
典型例题
(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西藏年楚河河谷(如图)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
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10分)
答案:年楚河河谷(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纬度低、地势高,作物(油菜)生长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1
影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
耕作制度
即某一地区一年种几次庄稼。
3
主要耕作方式
4
农业特色
5
主要农作物分布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6
主要油料作物
油 菜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出现“南迁北移”的趋势。
花 生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大 豆
一、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7
糖料作物
甘 蔗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 菜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中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8
森林资源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
热带水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
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图型概述] 农业地域类型图多以区域图、农业生产结构图、农业生产流程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区域内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判读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区域特征,辨农业地域类型
根据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判断农业地域类型。A位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大牧场畜牧业;B位于中央大平原,为现代旱作谷物农业;C位于城市密集的五大湖区,为乳畜业
读农业结构、土地利用,辨农业地域类型
从土地利用类型上看,有种植业及饲料作物和牧草,应为现代混合农业;从农业结构上看,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都较大,应为现代混合农业
读农业生产特点,辨农业地域类型
由农业结构、商品率高低、生产规模、生产对象等农业生产特点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图中①为稻作农业(季风水田农业),②为现代混合农业,③为乳畜业或大牧场畜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判读流程】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D (2)C
读美国本土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农作物区中,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分别是哪一个?说出其对应的主要农作物。
(2)简述美国东北部乳畜带的形成原因。
(3)简述图中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大力发展大牧场畜牧业的原因。
解析:(1)图中①②③农作物区中,③的纬度最低,热量条件最好,是冬小麦区;①的纬度最高,热量条件最差,只能种植春小麦;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比小麦高,②的水源较丰富,适合玉米的生长。(2)可从气候、水源、市场等方面分析。(3)图中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位于美国西部的高原山地地区,气候比较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地广人稀,草原面积广阔,土地租金低,适宜发展大牧场畜牧业。
答案:(1)热量条件较好的是③,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②的水分条件较好,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2)纬度高,气候冷湿,无霜期短,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水源充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靠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城市、人口众多,接近消费市场;居民饮食结构中乳肉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3)气候干旱(降水少),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地广人稀,草原面积广阔;土地租金低。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